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学资源开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学资源开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国学资源;校本课程;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0―0054―01

一、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国学资源开发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新课改建设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建构,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新课程建设的目标,建构与学生兴趣及爱好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设置具有课程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但是,工具理性对语文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国学似乎脱离了中学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视野。本应该自觉承担国学重任的语文教育,在现代人格建构,优秀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情感建构等方面,远远没有到位。也就谈不上系统的“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语文教学环境的建构。所以说,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发挥语文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资源性优势,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色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也是现代社会转型中,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途径所在。我校高中语文组在近五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从课改前开设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导读》、《论语》诵读、《诗经》诵读、《美文欣赏》等课程,到教改后增设的《红楼梦》导读、《唐宋家散文赏析》、《唐宋诗词鉴赏》等课程,无疑不是在努力运用和发挥国学教育的资源优势,以灵活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让国学资源最大化地为语文学习服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自觉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承。

(二)从课程资源建构来看,国学教育资源有利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动态发展建构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国学教育,是极具人文性的课程。从课程资源建构来看,国学资源是语文课程建构最基础的文化元素。所以,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学也应成为国学传播的主阵地。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并行的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学精髓的“仁、义、礼、智、信”是当代中华民族共荣发展之本,这种信念可以使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因此,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宏大气象和对道德完善的价值追求尤其值得代代相传。在文言文学习中,更应重视《论语》、《庄子》、《老子》、《孟子》、《墨子》、《周易》、《春秋》等先秦元典的学习。因为,文化元典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不断发展的理性产物,也是民族精神所在。所以,反复为学生诠释文化元典,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人际关系等会产生久远影响。所以说,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效性与课程资源的拓展是共同生成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国学教育资源有效施教,在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先秦诸子与历史散文的基础上,选修教材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先秦元典进行拓宽与挖掘,有利于满足学生对原生性人格成长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要求,以及情感内化和归属的诉求。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把国学教育资源作为提高学生参与性学习活动的发展常态。

二、国学资源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中的转化与创造

校本课程建设的创新,来源于课程内涵的文化属性;同时,也是育人的本质要求。国学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不竭的思想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将国学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也是高中语文学术研究活动永葆生命力之关键。文化的本源是立足于传统,功能是启发和引导后来人的文化自觉性。因此,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方式来发掘传统、超越传统,其关键在于传统德育资源的生命本质――育人。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伦理规范,一经提出,其思想性包含着一般性、普遍性和超时代性。吸取其精华,就是国学资源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中的转化与创造过程。

(一)国学资源在育人功能上的文化自觉性认识

道德价值的直接教学在促进个体道德学习的效率和建构新的道德原型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国学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构成道德意识活动先在形式和倾向性的资源特征。它是祖先精神遗存和个体后天经验的凝结。作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通过先天制约与后天的建构与统一,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其主体化的价值形象,在中国传统德育资源中,其思想性在育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价值作用。这样的国学教育实例还可以举出很多,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利益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社会问题。舶来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如何利用国学资源中关于义利关系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文化观,其道德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如《论语》中“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这些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精华的传承,是民族文化自觉与发展的基本社会责任。因此,国学资源传承的正确方式是:将中华民族传统德育及其思想性,看成一个可以超越时代的价值认同的资源有效体。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征及审美价值需求,将国学资源的教育功能实现现代转化。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社会主义新型德育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问题。

(二)选修课程的目标创新,也需要校本课程国学教育资源的补充与丰富

1.国学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衔接。国学教育资源融入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出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最大的特点,即“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性。因此,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学习与民族文化、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这一特征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小说和戏剧系列目标的学习设置,就是要实现“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2.国学资源在不同文体的系列学习中,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这是因为不同的文体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学特征。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古典诗歌和古代散文的学习,选修目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实际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国学教育基础,才能完全达到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因而在教材选择上,可以侧重选择先秦两汉的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意,选择诸子散文指导学生诵读与理解,选择唐诗宋词要求学生以背诵鉴赏为主。所以说,国学资源在不同文体的系列学习中,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方法的重视,依然渗透进选修课程目标之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举一反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国学资源的丰富性,有助于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让学生参与进来的原则,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学生体验式的创作活动目标是一致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各种系列学习活动的学习要求,提倡尝试各种文体的创作活动。例如,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演讲与辩论等,这方面国学资源的丰富性,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多样化的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内容。我校对开展学科活动非常重视,特别是高中语文组,每学期都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既突出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紧扣课本教学内容和进度的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作文竞赛等活动,也有传承经典、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诵读、成语改错竞赛、名句名篇默写、名著阅读交流会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国学经典,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充分体现出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有效作用,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每个社会发展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精神风貌;每一种精神风貌,总能展现出壮美而多元的华夏文化气质;国学资源在高中语文课程的体系建构中,通过校本课程的建构平台,实现与历史文化的文艺精品打造的时代步伐同步前进。只有这样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国民精神的建构需求,才能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泱泱中华文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