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伤发热的治验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伤发热的治验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伤发热,从《中医内科学》(五版)上看,分为气虚、血虚、阴虚、血瘀、肝郁五种类型。实际临证当中,尚有其他类型,今笔者举例说明,希望对扩大临证思路有所裨益。

例1朱某,女,56岁,农民,以定时发热两月余为主诉。患者每日下午发热,入夜体温达到高峰(39℃以上),伴面红,稍感肌肉酸楚,身无汗,不恶风寒,至凌晨3~5时汗出而热自消退。曾用双黄连针、头孢菌素类药物、柴胡针等消炎退热药亦有助于退热,但第二日下午仍发热如故。查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濡。辨证殊为棘手,但审其形体肥胖,舌体胖大,且发热时无明显不适感,只稍微肌肉酸楚,且年迈花甲,阳气已有衰退之势,加之下午为阳中之阴,致阳气不升,反而下陷阴中,与脾胃湿浊之气相搏,而致发热。故辨属阳气下陷阴中,与脾胃湿浊之气相搏。选用李东垣升阳散火汤思路,以升其阳气、除湿降火为法,处方如下:

柴胡10g升麻10g葛根10g羌独活各10g

黄柏6g黄连3g泽泻10g藿佩各10g

三付,水煎服,日一付,分早晚两次温服。一付即愈,共服三付,后未再发。

按:本例下午定时发热,故当与阴虚发热区别。后者多有消瘦,颧红,心烦,失眠,舌体瘦 ,舌红,苦少,脉细等表现,故可以区别。又当与湿热内蕴区别。后者多有纳呆脘痞,口中粘腻,自汗出而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等表现,故可予排除。李杲认为,内伤发热,乃是由于“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所致,具有“蒸蒸而燥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的临床表现(《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即从气机升降失常的角度论治,用药如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等。因本例患者饮食冷热无大碍,气虚之象不显著,故选方升阳散火汤,以升阳清热除湿,未用补中益气汤。

例2 杨某,女,28岁,教师,由于近3年来教学工作繁忙,考研劳累过度及单位人际关系不顺心等,出现夜间低热,低温一般在37~38℃之间,伴有手足心热,无汗,失眠,多梦,不畏热而反恶寒;两腿无力,时有腰酸,头晕,易心惊心悸。舌红,苔白,六脉弦细。平素消化能力差,常自服健胃消食片以助消化。曾找某中医调理,给予滋阴清热方剂,效果不甚理想,反而食欲更差。口不苦,夜间口干,喜温饮。辨证属心脾气血两虚,虚热内生。予归脾汤合导赤散加减:

党参30g 云苓15g 炒枣仁30g 柏子仁15g

当归10g 运志6g 陈皮10g 珍珠母30g

黄连10g 竹叶6g 甘草6g 通草6g

生地20g 羚羊角粉2g(冲) 五味子10g

六付水煎服。日一付。

药后,低热已平,诸症消失。

按:李杲认为“火之与气,势不两立”,(《兰室秘藏.内障眼论》),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若元气充沛,则阴火自然降敛。即从气火失调的角度,揭示内伤发热的机理。临证中不独发热一证,诸如火证,有很大一部分即是脾气(元气)不足为病机演变基础,论治此类火证(如口疮、口苦、咽炎、扁桃体炎、面部丘疹等),则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清热,则大可平复。

例3朱某,女,30岁,农民,以低热两年为主诉。两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少色黑,有块,行经一天即止,无痛经,低热,体温37.5℃左右,村中医生给予小柴胡冲剂口服,无效。半年前,因月经之事心中不宁,开始失眠。三个月前,出现活动后心慌,仍有低热,自觉全身憋胀感,夜寐易醒,醒后汗出,汗粘,有异味,口干不思饮,乏力,腰腿疲软,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而润,六脉滑。从病史分析,患者先有胞宫不畅,气血失于疏泄,郁而化热,壮火食气,则发热,身胀,乏力,活动后心谎;阳胜则阴亏。寐差,易醒,醒后汗出。法当标本兼顾,清泄阳明,兼通胞宫,白虎汤加减,处方如下:

生石膏 60g 知母12g 甘草12g 粳米一把(自备)

花粉15g 白茅根30g 小蓟15g

三付水煎服,日一付,早晚温服。

药后,正逢经期,此次月经量较前增加,但仍一天即止,热退,汗出停止,心悸、小便黄、睡眠善均有好转,大便已正常。嘱其继服七付。后病愈。

按:此例病人,入院时西医诊断为“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治疗效果不佳。中医综合病史,依据月经量少这一关键因素,而终获佳效。所以临证当中,对于女性病人,月事必要问清。

内伤发热,总以阴阳失调,脏腑失于制衡为总病机,或因升降失常,或因气火失调,或因郁而化热,不一而足。临证之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准确切入,抓住问题中矛盾两方,才能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