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中职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都是一门基础课。中职生是应用型人才,如何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求职和生存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精心设计贴近中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一主体需要,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及更贴近学生的教法进行相关探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贴近学生
很多中职的语文教师一再强调自己的主科地位,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倾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费劲心思,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仍不浓厚,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多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审美,才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去年,上海市第六届教学法评优课的主题就是“让教法更贴近学生”,再一次警醒中职教育者,要静下心来关心学生、走进学生、贴近学生。笔者有幸参加这次大赛,用心揣摩“贴近学生”的涵义,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改进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学内容的处理源于学生,他们的兴趣点、阅读中碰到的问题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内化,如果教师不去走进学生,又何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素养呢?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研究,如何能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取向、心理取向,让学生想学,学得轻松。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这一主体需要,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及更贴近学生的教法进行相关探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希望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
一、树立主体需要让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
今天的中职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要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求职和生存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应从语文与专业、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需求(求职)的方方面面关系分析,启发诱导使学生感到语文就是生活,让学生从心理上肯定语文的作用、地位,激发和形成他们强烈的“我要学”的主体需要。
如何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主体需要,让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笔者认为“教”与“学”要切实统一,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如今企事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他们要有专业知识,懂管理,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就拿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来说,我们的受教对象处在从“中职生”向“职业人”转变过程,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工作状态、未来职业需求,无一不需要我们重视中职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去年年初,笔者带着二年级的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在会议座谈中听取了两位在企业工作的校友的发言,颇为感慨。一个同学落落大方,表达清晰,语调自然,能用目光和听众交流,面带微笑;另一位声音微小、底气不足,不敢正视听众,显然这样两个发言给大家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每每回忆这番情景,笔者都在感慨,如今中职语文教师和中职生所面临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难度。我们如今培养的中职生,面对着专业门类设置更多,就业范围更广,要培养学生和自身具有良好的演说能力,在应邀发表意见时能在听众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发言做到清楚,具有清晰的思路,诚恳而有自信,这方面还需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树立主体需要,能让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很宽,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中职生毕业所面临的各行各业无不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能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水平的状况也影响着中职生专业课的学习。
二、把握教学环节让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之一,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效果不佳。要想让中职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挖掘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力求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1、导入新课要贴近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设计新课导入时,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实际导入,这样能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用满怀激情的朗诵来感染学生的心灵;用动人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用相关的影视短片的播放来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在《合欢树》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课件出示作者图片,配上解说词:“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他,就是史铁生,21岁时,在他最狂妄的年龄,突如其来的重病使他残疾了双腿,在地坛里长年的思索中,在母亲的帮助下史铁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可就在他双腿残疾不久,母亲也患肝癌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接下来听老师的配乐朗诵,史铁生创作的散文《秋天的怀念》,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合欢树》一课非常相似,有助于学习《合欢树》这篇课文。本课导入在学生的感知下,将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独特的体会融入到今天的学习中,师生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对母爱的深切体会和深沉思索。
2、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保障课堂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若能贴近学生,将有助于唤起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学习状态之中,保障课堂学习的效果。教学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之上。学生阅读的问题在哪儿?兴趣点在哪儿?是安排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按照我们从开学初就固定下来的语文学习小组,通过收集学生阅读中提出的几十个问题,汇总进行归类,再由同学查找资料、做好批注,由同学互助解答,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形成学案印发给每位同学共享。
如:柯灵的《乡土情结》,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作这篇散文,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他早年辗转各地,对家国之思有特别的体会。通过本文的学习,揭示“乡土情结”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去感悟生活,去观察与思考问题,并将其中的感情内化。在教学《乡土情结》一文时,同学们课前提出很多阅读问题,有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标题是情结,而非情感?情结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也激起我的思考。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中,“乡土”始终作为一个底蕴极为丰厚的概念存在着。恋乡、思乡、寻乡、归乡等,是人们深层的心灵指向,此中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结”存在着。结是指用绳、线等绾成的疙瘩,是一种联结的状态,事物的关键。而情结是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永恒的、深刻的、复杂的感情。在学生何为“结”、“情结”的探讨中,体会“乡土情结”一时说不清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由题目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将全文串联起来。这个问题的探讨激起了我任教班级特有的情结,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是中考后才来到上海的,离开的那一刹那的抉择是很痛苦的,有很多无奈,当时的心境极为复杂、纠结。这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体味到了文中柯灵所说的“此种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这份情永远牵挂着、联结着我们。课堂上由这个问题生成的一些精彩回答让我出乎意料,心生感动。
其实教学中,很多问题是由老师提前设计的,但老师更要注意捕捉课上、课下珍贵、有价值的学生问题。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来源于学生的语文,需要我们课堂回归到学生,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该贴近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并善于归纳、采用学生问题,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中职语文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提问,这有助于拓宽其知识面,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整个人生、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作业设计要贴近学生,体现学生专业特点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高效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作业,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适应中职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呢?我们不妨从作业的形式上多做些尝试,改变以往字词抄写等单调乏味的形式,让学生续写小说,古典戏剧改编为现代话剧,搞社会调查等。这样不仅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如:《乡土情结》一课的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自己留作业,老师担负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责任。课前由学生设计作业,拿到学习小组征求大家的意见,课后再修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完成。作业设计可以体现职业特点,比如提供并点评同学优秀的作业设计题——结合商管专业特点对故乡的景点、风俗产品等进行“广告语设计”,这一作业设计符合授课班级商管专业学生的认知心理,受到学生的欢迎,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生会懂得,今后的工作要有广泛的适应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有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并体现专业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参与度广,效果好。
三、活学活用教法让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
1、“深度对话”教学法引导教学活动化
教学活动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师一定要努力让学生走进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运用“深度对话”把教学过程活动化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深度对话”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存在认知”,即形成比较敏锐的个体知觉、直接认知和整体认知,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再从文化的层面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深度对话”中强调的互动交流的感情和知觉前提,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基础。许多语文教师将对话教学引入了中职语文课堂,遗憾的是一些课呈现的是浅表化的对话状态。对于我们所面对的中职生来说,他们常有独立见解,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层体验生活。
如:《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在拓展思考这项活动中,安排了“蒹葭结局之我见”。
师:幻象难近,求而不得。《蒹葭》最终结果如何,诗中没有明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越是不明示,意蕴越丰富,如国画中的留白,同学们,你们认为结局有哪些可能性?
生1:伊人可以找到。“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他一定能找到。
生2:找不到伊人。天刚放亮,诗人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比如我的中考失利,该放下则放下,在职校开启我的新生活,找新起点。我这不叫放弃,我依然执着,但我要在已启程的道路上,并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执着追求,不断前行。
生3:伊人到底找到没有根本说不清楚。就像我们这些18岁就要踏入职场的中职生相当一部分很茫然,未来不可知,不清楚会是怎样,但我想不可测的未知性也许代表着更多期待,变化之美。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我想到了“可望不可即”这句话,即:接近、触摸。能望见,“可望不可即”是指只能远远地看见而不能接近,我改为“可望难即”。这首诗最令人共鸣的,不仅仅是抒情主人公的失落和惆怅,而是贵在诗中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共鸣。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更多的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今天,我看到你们身上具备着“可望难即”却依然执着追求的精神!
由此,在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进行的深入的文本解读活动中,在对话情境的创设中,通过对“蒹葭”结局的探究,学生对作品甚至自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对人物形象有了感悟后,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知,水到渠成中完成自我迁移,深读到中职生心灵世界。
2、“参与式”教学法促进教学探究化
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是“参与式”教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参与式”教学法正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得到经验,实现更大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惑”时,教师给他们一块垫脚石,帮助他们接近“果子”。但不破坏学生自己摘“果”的乐趣。学生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搜集资料、分析评价、动笔批注,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本,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感悟融合在一起,以开放性的视野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学生自主与合作、平等与自由、探索与创新、尝试与探究的过程。
如:《乡土情结》一课教学,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参与式”教学法。
(1)运用学案,加强预习,提高“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从学生活动出发,本课运用学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课堂参与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预习的程度,在有限的40分钟内,方能碰撞交流出独特、真实的见解。
(2)结合批注,自主阅读,在课堂讨论中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切入点,结合批注当堂讨论、交流“乡土情结”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自主表达观点和阅读感受。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反映同学家乡场景的视频,引起了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看到配着家乡地点,自己姓名的照片时,有着参与到课文学习的真实体验,他们不再是孤立于文本的旁观者,而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看过视频后,学生再次结合文本,或品味文中引用的诗句,或与柯灵产生共鸣,或谈及属于自己的乡土情结,加上之前同学们积极的交流评述,激发了他们对文本、对自身更多的思考和认同。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状态,中职语文教学要更贴近学生。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感情之路上,教师要鼓励中职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在参与合作、对话交流中互相补充,了解别人的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设计者,是教学过程中的协调人,树立学生这个主体需要意识,关注学生目前的想法是什么,让学生们自己找资料、思考、表达,以上这些做起来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心思和时间。面对具有时代特色的中职学生,中职语文教师更应灵活巧妙地、富有创造性地去激发动力、培养能力、巩固效果,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教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让课堂教学走进学生,让中职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展示智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
[2] 董倍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3] 陈存英.《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中国校外教育》,2011.1
[4] 欧阳艺晖.《语文课应多途径贴近学生生活》.《现代阅读》,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