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格鲁派“羌姆”为例探析藏传佛教舞蹈动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格鲁派“羌姆”为例探析藏传佛教舞蹈动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将以本次科研的学术研究情况。从选题背景、方案论证、研究结果、创新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阅读《宗教与舞蹈》一书时,被刘建教授的介绍的佛教舞蹈所感染,于是决心研究最为纯粹的藏传佛教舞蹈,并且想通过佛像和仪式中的舞蹈形态进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逐步总结出藏传佛教的舞蹈特点及动作主要特征。“羌姆”是佛法形象的象征呈现,以往僧人说它是“法”,不承认它是一种舞蹈,时至今日“羌姆”以增加了娱乐性,淡出了威慑感,透漏出“寓教于娱乐之中”的意象,而又不得不承认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

关键词:格鲁派;羌姆;藏传佛教

一, 选题背景

人类的最高研究方向最终会走向宗教和哲学这两个领域,它们集合了人类的最高智慧。而宗教舞蹈在中国并不是十分可观的,目前舞蹈界把舞蹈分为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国标舞这五个个不同形式的舞种。难道舞蹈真的就只能被分化为五种吗?“敦煌舞”由1979年的一部舞剧《丝路花雨》而被人挖掘出来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现成为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一个舞种。这也成为现今能够被传授的规范化的“宗教”舞蹈了。舞蹈是身体艺术,很多古代的歌舞伎人的舞蹈并不能代代相传,如今只能通过文献的描述去了解古代的舞蹈。但是作为佛教舞蹈却在寺院中被修行的人存留至今依然保留最原始的状态,在大量存留的佛像中我们又可以总结出形态风格;在很多寺院中的大型法会上很多修行者表演的“羌姆”我们仍可以看见最原始的遗留。从存留至今的形态来看,我们的宗教舞蹈的选题就致力于现今存留尚好的文化景象中。“羌姆”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我们就舞蹈这个角度去研究,是进一步细化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

二、方案论证

藏传佛教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佛教流派。青藏高原地域广袤,起伏跌宕,气候高寒、交通闭塞。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增加了它的封闭性,孕育出高原文化的质朴与神秘、庄严和静穆。藏传佛教中有格鲁、宁玛、噶举、萨迦、觉囊等很多教派存在,在藏传佛教1000多年的发展中,不同的教派羌姆的风格又有差异,期中格鲁派受到了人民的推崇,成为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教派,研究价值较大。格鲁派于15世纪由宗喀巴·洛桑扎巴创立,因此派所着僧服为黄色,又称之为“黄教”。17世纪以后,格鲁派长期执掌政教大权,至今仍是藏传佛教最大教派。

“羌姆”又称“假面舞”、“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法事活动中的一种祭祀乐舞名称。“羌姆”,专指以表达宗教奥义为目的的寺院祭祀仪式表演,这种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乐舞形式。因此,“羌姆”本意为“蹦跳”,这反映出“羌姆”舞蹈动作的风格是一种蹦跳形式为主的,寺院僧侣更多地使用一个很专门的词汇——“金刚舞”来称呼这种仪式表演,以表明其归属密教金刚称祭祀的神秘本质。“羌姆”和“金刚舞”两种名称,恰好代表了此类宗教活动的两个侧面,即以表演为外在的形式,以金刚乘修供为内在的内容。羌姆是一种由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蹈与苯教拟兽舞、鼓舞和土风舞蹈等融合而形成的以驱鬼逐邪、弘扬佛法为目的的藏传佛教法事舞蹈。这种宗教舞蹈由于与佛教内容紧密结合,至今流传于藏传佛教寺院之中。

三、研究结果

舞姿整理依据于实地考察的藏传佛教寺院格鲁派的佛像为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我们将造像大致分为五类:上师、佛母、金刚、菩萨、护法。上师,上师是密教的直接传播者和实践者,藏传佛教中有着特殊地位,其造像数量繁多,特征明显,多按真实人物塑造,形象生动。这一类佛像面相温和慈祥,多是半垂眼帘,盘腿而坐,身体姿态多以手部动作为主,譬如佛手対腕;佛母,佛母形象祥和而富有神圣感,他们散播佛法的智慧,大乘佛教普度众生,以博大之像接纳万物。 绿度母与白度母是最常见的佛母之一,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金刚,藏传佛教密宗注重修习本尊,要求通过身、口、意与本尊三密相应,达到“即身成佛”。藏密修习最高次第所依的本尊造型独特,有单身、双身、多面多手等不同造型。一般以双身像居多。双神像表现的是定慧双修、悲智双运、乐空不二的最高佛理,其寓意十分深刻;菩萨,形象多为端庄慈祥,衣饰华美庄严,头戴天冠,身披璎珞,体态相貌多以女性为主。四臂观音菩萨为藏传佛教崇奉的重要神祗,有"雪域怙主"之称。弥勒菩萨像,释迦摩尼座下大弟子之一,头戴五十冠,右手施法印,左手扶莲枝,左肩莲心置净瓶;护法,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也最为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护法神多为美丽的女性形象,象征和平与宁静;造型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一面二臂的坐姿形式,如长寿五仙女等。

四、创新点

首先,本次科研着重细化的分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佛像的形态,而不像理论书籍一味的梳理文化现象和大致的风格特点,而舞蹈本身就是身体的艺术,不管是形态和组合的呈现都必须要由身体作为媒介去表现。著名舞蹈教育家吕艺生先生曾说“舞蹈的理论体系永远都是落后于舞蹈本身的”,舞蹈如果可以用语言完全的陈述出来那就不是舞蹈,舞蹈要用肢体去陈述故事和表达情感,理论都是由身体过后的体验进行文字解读的。所以我们没有照搬原来的理论作为唯一的科学依据,而是通过采集的图像进行实际尝试总结出自己对于藏传佛教舞蹈的理论体系。

其次,我们科研成果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了填补了这些年来对于宗教舞蹈研究的实践空缺,很多人对于宗教中存活的舞蹈极为感兴趣,但是仅仅是通过文字去陈述宗教舞蹈,并没有人去总结藏传佛像的整体体态特征和手位,更没有去提取“羌姆”中的可舞性的元素。我们的工作不是照搬或完全模仿佛像的造型,而是选择较有特点的形象进行分析,“羌姆”中的很多动作也是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才能真正的进入舞蹈表演。

参考文献:

【1】 刘建.宗教与舞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

【2】 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艺术.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5.

【3】 马盛德、曹亚丽著.人神共舞.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

【4】 周凯模.祭舞神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4.

作者简介:刘丽超 1991-5-1 性别:女 北京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