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公共知识指学习过程中都能接触到的知识,增殖知识指由公共知识引发的新知识。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公共知识是增殖知识的基础,而后表现为增殖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丰富公共知识内涵、透彻解析公共知识、充分体现公共知识价值、及时修正公共知识、促进公共知识发展等。

关键词:增殖的知识;公共知识;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47-04

知识增殖是指由一种知识引发出多种新知识的现象,是课堂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增殖的知识是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个性化知识。公共知识是指学习过程中大家都能接触到的知识。由公共知识的界定可知,教材知识是最主要的公共知识。但公共知识不仅包括教材知识,还包括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有价值的共识。知识增殖需要公共知识的引燃和促进。可见,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的联系

(一)公共知识是增殖知识的基础

学习是建构公共知识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明确知识存在条件,明晰知识使用范围和情境,还原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理清知识内涵与内在关系,开发知识的多维价值,预测知识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其间产生的许多新体验和新发现都属于增殖的知识。因此,知识增殖离不开公共知识的引燃和促进。如学习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细胞的有关内容后,学生增殖的知识: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并能感受外界刺激,感受刺激是通过细胞膜进行的;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还会有更微小的结构,促使细胞完成一些生理活动。这就为细胞知识发展与延伸奠定了基础。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复杂的功能单个细胞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就能对“肺泡是肺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和“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透彻解读。在理解和解读知识过程中,还会增殖一些新知识。增殖的知识不仅包括概念、观点、规律的生成,也包括策略方法的优化,还包括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等。公共知识都是集“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于一体的。学习不是简单记住知识本身,而要弄清其来龙去脉。这样不仅对公共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有深刻认识和理解,也会对隐含其中的知识进行充分挖掘,进而使心灵得到荡涤,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向发展。增殖的知识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他们由“知识人”向“智慧人”转化。

(二)增殖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

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众多公共知识在产生之初,都是以个性化知识形式存在的。那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增殖知识会逐渐发生质变而最终成为公共知识,这种转变要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增殖的知识要在一定范围具有公共影响力,并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其次,增殖的知识要有科学性和概括性,科学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概括性体现知识的浓缩。第三,增殖的知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检验。不经历检验过程的增殖知识,是不可能成为公共知识的。检验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小时,多则几个月甚至若干年,这与增殖知识的公共程度和影响力大小有关。一般来说,增殖知识的公共程度和影响力越大,检验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科学界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检验。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其最初都属于个人增殖的知识,经过漫长时间检验逐渐成为人类的公共知识,并最终进入教材成为浓缩的知识精华。因此,学习过程离不开知识的检验与论证。检验与论证会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全面体现知识的价值,必然引发知识增殖。对学生来讲,师生公认的增殖知识就可以成为小范围的公共知识了,需要检验的时间也不长,一般为几小时、几天,最多也就几周。增殖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增加了公共知识的数量,提升了公共知识的质量,丰富了公共知识的内涵,扩充了公共知识的精神能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为增殖知识的转化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这种转化既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还是鼓励学生的最佳方式。一般来说,多数增殖的知识都不具备转化为公共知识的条件,仅是为理解和建构公共知识服务的。否则,教材知识就不再是浓缩的知识精华了。少数价值很高的增殖知识的转化,既促进教材知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提升学生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其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二、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的作用

(一)丰富公共知识内涵

一般来说,公共知识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的增多一方面源于主动接受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则源于增殖的知识。后者对公共知识内涵的丰富要比前者更及时。学生在校学习是按照固定的课程知识编排顺序进行的。如果没有学到相关的知识,公共知识的内涵就只能局限在学生现有的认知领域,很难及时得到丰富与发展。而增殖的知识则不然,它完全不受课程知识编排顺序的时空限制,伴随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些新知识来丰富公共知识的内涵。这些新知识时常会超越课程规定的范畴,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就是知识增殖的过程。没有增殖知识的支持和促进,有时甚至连公共知识的最基本内涵也很难被准确理解。所以,公共知识内涵的及时丰富基本都是通过增殖知识来实现的。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的诠释、补充、修正、完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理解和建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公共知识都会增殖一定数量的新知识。随着学习深入进行,增殖的知识还会进一步增多。增殖的知识、通过课程资源获得的知识、已有的知识经验,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背景知识。随着背景知识增多,公共知识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这不但会提高建构公共知识的效率和质量,还会进一步拓展其价值,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增殖――在增殖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增殖。

(二)透彻解析公共知识

解析知识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透彻理解与合理建构是解析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透彻理解与合理建构,对知识的解析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公共知识的来源、发展、内涵、内在关系、发展趋势和价值等都是解析的内容,在解析过程中往往蕴含着论证与检验。解析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是解析的更高层次。从“想”到“说”是思维的一次飞跃,从“说”到“写”是思维的又一次飞跃。“想、说、写”是思维递进发展的过程,会促进思维不断深化,促进知识被更深地理解、建构和运用。针对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课堂辩论、公开讲述或演说等都属于口头解析,这种解析比“单纯阅读与理解”要深刻得多、高效得多。口头解析能促进思维碰撞与合作共享。撰写知识的解析报告、实践运用报告、学习论文等形式属于书面解析,能够清晰地理清思维,促进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排他性的恶性竞争,实现更广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有效地解析知识,不仅能透彻地理清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为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提供依据。

学习是思维递进发展的过程,既能促进学生对公共知识的多元理解与建构,又能激发创新灵感,诱发知识增殖。教师对知识解析得再好、再透彻,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对知识的解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解析知识,同时还要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解析过程与结果,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师生对公共知识的解析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的大小决定着教师点拨指导的多少。差距越大,点拨指导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教师对公共知识的解析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即使解析得再好,依然很难被学生接受。教师的解析必须是在学生解析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思维的侵扰,而成为一种强制的灌输,既不利于思维发展,也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对知识的解析基本都被教师独自把控,学生对知识的解析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其原因就是认为学生不具有解析知识的能力,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完全接受教师一元的思维结果,以提高所谓的课堂效率。岂不知这不但不会提高效率,反而会严重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发散和知识增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增殖的知识作基础,就很难全面解析公共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增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决定着学习的创新水平。增殖的知识越多,对公共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就越深刻、全面、高效,越富有创造性,越能促进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充分体现公共知识的价值

公共知识中的教材知识都是浓缩的智慧经验,通常表现为概念、公式、原理、判断、结论等。知识的浓缩性决定其增殖性,浓缩性使知识拥有很大的增殖潜能。学习过程中,许多浓缩掉的知识往往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还原回来,因为这部分知识对启发思维、引燃创新依然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比较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背景知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充分还原浓缩掉的知识造成的。知识增殖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殖,还表现为价值的增殖。数量增殖的结果是知识量的增加,价值增殖的结果是知识价值的拓展与延伸。不同背景下,知识价值表现形式往往是不同的。价值增殖会使课本知识价值呈现多样性。一般来说,公共知识通过其自身体现出的价值往往是有限的。要实现其价值增殖,除了与其它知识广泛融合外,还必须借助增殖知识的价值来促进。增殖知识的多样性使公共知识的融合范围更广。融合范围越广,涉及知识就越多,知识相互作用就越复杂,对思维影响就越深刻,思维就越发散,创新灵感就越多,实现价值增殖就越容易。另外,增殖知识的多样性也决定着价值的多样性,这同样会在不同层面丰富教材知识的价值。知识数量增殖必然促进价值增殖。一般来说,增殖的知识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教材知识价值被开发得就越充分、越全面。

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由对公共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增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造成的。公共知识的价值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传统课堂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物质价值而忽视其精神价值,而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价值很容易导致急功近利,这是教育缺乏人文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知识精神层面的价值有时反而更重要,它与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关乎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一生。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支撑,心灵是污浊的,思想是空虚的,灵魂是低俗的,即使物质再丰富也很难有精神的幸福依托。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道德滑坡,损人利己的事频频发生。知识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都要充分重视,不能偏重任何一方。许多公共知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能量,对策略方法、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重要引领作用。公共知识对精神品质的影响,对人文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等,属于增殖知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公共知识与价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缩短或消除这个距离,一般都是通过增殖的知识或实践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知识价值正误的唯一途径。其实,通过实践检验的不仅仅是公共知识的价值,更多的则是增殖知识的价值。因为公共知识价值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增殖的知识来体现的。增殖的知识是学生思维的产物,能够全面而又透彻地解释、说明和补充公共知识的价值,是公共知识的细化与延伸,能够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增殖的知识比公共知识更有亲和力与创新力。纵观古今中外的创新发现,大都是在增殖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智力运动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智力的作用。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相同条件下,智力好的人增殖知识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智力一般的人,从而决定其创新力优于一般人。智力再好,如果不能实现知识增殖,依然很难有创新成就。

(四)及时补充和修正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不断发展,促进其自身的完善和价值拓展,这就为知识创新与增殖提供了充分条件。随着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新的知识会不断涌现,一些知识从其进入教材开始就已经落后了,需要增殖的知识及时补充或修正。如初中教材关于“动植物细胞区别”表述为“是否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认为并不是植物所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只有那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具有叶绿体。于是,他们就把动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修改为“是否含有细胞壁、液泡等”。增殖的知识会涉及教材知识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其最新发展区域。如苏科版八年级(下)生物教材“人体的免疫防线”,学生利用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研究的成果“树突细胞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发挥的作用”来补充教材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搜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过程中获得的,通过教材免疫知识的引燃而呈现在学习过程中。再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理论被行星理论所代替。增殖的知识对公共知识及时补充和修正,既能充分提升公共知识的价值,又促进高质量的知识增殖,还能为增殖的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提供“量”的积累。

(五)促进公共知识向更深处增殖

增殖的知识会从不同维度来解析和建构公共知识,使其内涵更丰富、价值更多元、融合更广阔、创新更自然。知识内涵的丰富会拓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更多领域里展现公共知识的价值,进而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增殖的知识会不断补充或修正教材知识,使其更完善,与学生的思维更接近,进而引发一些价值更高的新知识。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建构知识会在更广的领域里进行,使公共知识与更多知识产生联系,促使知识融合领域不断扩大,产生一些更高质量的新知识。这一切都会促使公共知识引燃功能不断增强,促使知识增殖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形成了公共知识和增殖知识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会促使知识增殖向更深处发展。

总之,没有增殖知识的多维促进,公共知识的价值就很难充分显现出来;没有公共知识的充分引燃,课堂就很难实现丰富的知识增殖。明晰增殖的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知识创新有重要意义。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liferated and Public Knowledge

LI Shi-wei

(Tongshan Weiji Middle School, Xuzhou 221120, China)

Abstract: Public knowledge refers to that everyone can get access to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hereas proliferated knowledge indicates new knowledge triggered by public knowledge. Both of the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at is, public knowledge is the basis of proliferated knowledge and the latter may convert into the former. Proliferated knowledge is important for public knowledge, including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completely interpreting, embodying the values, rectify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knowledge.

Keywords: proliferated knowledge; public knowledge;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