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破现状,探求曲艺发展的生长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破现状,探求曲艺发展的生长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民间曲艺艺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是多数民间曲艺艺术当下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曾经有人对中国曲艺作过忧虑式的诊断,认为曲艺消亡将成为不争的事实。究竟我国曲艺艺术发展的前景如何? 是作为古老艺术的化石展示在艺术博物馆之中,还是象重绽新蕾的枯木继续摇曳在文艺殿堂之上?这当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研究福州评话艺术当下的危机与困境的原因,从而积极探寻福州评话发展的生长点,试图从福州评话植根的语言文化土壤、表演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互动以及继承创新的角度激活评话艺术的细胞。

【关键词】福州评话;福州方言;文化土壤;人际交流;继承创新

福州评话是形成于明末清初,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保留了唐宋变文、俗讲、诗赞系词话的古老风范的形式独树一帜的评书评话类曲种。它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历经历史沧桑,世事浮沉,一度成为福州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然而在几经辉煌之后,福州评话在当代的生存与发展却不容乐观,市场、演员和创作队伍严重萎缩,导致福州评话这一传统艺术陷入濒危的困境。对于如何走出困境,探求福州评话艺术的生存发展,许多专家都有着十分深入的论证。

一、调动表演实践中演员与观众的人际交流互动,有效提高观众的二度创作作用。

寻找福州评话传播的发展途径,无法回避在表演实践的过程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人际交流互动。现在福州评话的表演缺乏甚至缺失了与现场观众的交流,黄振林在《媒介变革时代的戏剧困境与突围》中介绍:“戏剧最根本的特征是演员与观众的现场交流”,作为近体感染艺术的曲艺艺术的福州评话若想达到或者超出预期的效果,演员和观众则必须处在相对比较同一的空间之中,这样观众和演员就可以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对原有的作品进行创新,而福州评话所采取的高台应聘与书场演出相结合的传统表演形式,在表演实践中,无论是书场还是高台演出都能为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提供必要的前提,因而形成了福州评话曾经的辉煌,1960年,福州市曲艺团成立时,福州市有书场27家。高台演出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有二万余场。随着现代媒介的高度发达(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福州评话的传播途径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然而正是由于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的结果导致了观众所接受到的即使是最杰出、最精彩的表演也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观众只能进行被动的接受和体会,而作为演员的一方对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的交流则完全被割裂开来,从而缺乏甚至是缺失了对福州评话主题的创新,主题的日益程式化更是使得许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福州评话兴趣的丧失,而观众群的萎缩反过来使福州评话陷入主题陈旧的牢笼,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广播电视节目中福州评话节目的不断减少,更是造成了福州书场的最终消亡,高台演出的锐减。

二、保护作为福州评话主要载体的福州方言,减缓甚至停止其逐渐消逝的状况,营造欣赏福州评话这一艺术文化的社会氛围,逐步使福州评话的欣赏群体年轻化。

有人说:“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对于福州评话而言,福州方言是其主要的载体,离开了方言,将会严重影响其表现力。不能想象,福州评话离开了福州方言,会是什么样子。倘若若干年之后,福州方言真的消亡了,不再有人会说会听福州方言,那么福州评话岂不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化石?然而,目前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会说会听福州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并且消亡的速度是令人吃惊的,据福州晚报2006年就福州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社会工作者等200余名青少年使用福州话的情况做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04%的青少年日常会说福州话,7.53%的人虽然会说但不愿意说,17.12%的人能听懂但不会说,而36.3%的人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同时还了解到,90%以上的青少年没有学习福州方言的打算。福州方言的不断消亡由此可见一斑了。而离开语言文化这一土壤的福州评话,岂不是要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这样的话,又怎么创新发展,以期欣赏群体的年轻化呢?而且,由于多数青少年不愿学习福州方言,必然会使福州评话这一传统艺术缺少传承的社会基础,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会不断减少,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在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州评话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福州方言的保护。当然,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注意通过行政手段加大对福州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比如可以将福州传统文化同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部分旅游景点开辟福州曲艺场所,营造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大福州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真正培养一种适合福州评话等传统曲艺生长的土壤。

三、福州评话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这一话题。

无论是要营造一种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还是加强表演实践中的互动交流,都必须以福州评话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妥善处理为依托。继承和创新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我们不能避开继承谈创新,更不能避开创新谈继承。

传统曲目表演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消耗之后,自然是需要创作新曲目来满足观众的需求。而就艺术而言,如果仅仅着眼于保存、继承传统的曲目,以艺术内容上的不变来应付时代、世事之万变,那么,这样的艺术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相反,只有在艺术内容上不断变革创新,才能使艺术永远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生命。

在这里我要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崛起的黄仲梅,另一个是现在比较火的曲艺节目,即周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

艺名科题仔的黄仲梅先生,之所以能够风靡整个福州市,与他在继承福州评话的艺术传统的同时进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是分不开的。他用评话的语言技巧向群众宣传时事,发表对时事的评论,他把时事与评论结合起来,用很通俗的语言,用评话艺术向老百姓宣讲。这样的方式自然使得他每次所讲的内容总是贴近观众所关心的时事,而且是常讲常新的。而周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与传统曲艺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每一季的演出内容都是不同的,说的就全是社会热点、焦点,挖掘出快乐和幽默的元素,集传统、现代、时尚于一体,进行巧妙有机的兼容并蓄。这样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又怎不让观众喜爱呢?其实,无论是科题仔和周立波,他们都对传统曲艺的内容进行了最大化的革新。要知道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倘若传统的福州评话艺术,无法在内容上与现代的主题接轨,又怎能吸引青少年观众的注意呢?

当然,内容上的创新不能是盲目的,它一定是在继承传统曲目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一味地求创新,而忽略了对传统曲目的继承和保护。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理念对人们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的同时,对传统的继承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正因如此,我们福州评话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在主题内容与表演形式上的谐和,在传统艺术形式与时代性观赏性上双美并举的同时,更应该寻求一个继承与创新上的平衡点,寻找福州评话艺术既立足本源又触摸未来的生长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