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问应该包括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两个方面。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体现主体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果,都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提问;师生;反思;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11-02

现代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①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②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③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④现代学校教育中应该把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教课堂,应该非常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能够有效体现主体教育思想,而有效提问便成了很重要的方式之一。学生升入高中、中专后,普遍不能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也没有提问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很有必要进行反思,教师提问的意义、提问技巧、学生不问的原因、提问的好处、学生问的方法、学生提问题后的局面、语文教学的课上课下怎样有效提问,等等。笔者认为,教师有效的提问和促使学生提问,体现了现代主体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非常有益。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提问这个层面上却又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原因分析

1. 学生方面。

(1)学生不问的原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笔者将学生不敢提问的原因总结如下:①不敢问。因为怕“训”:“讲过了怎么不会?”、“这是应该知道的。”、“上课听没有?复习了吗?”、“没做笔记吗?”不敢问的学生,通常是遵章守纪的学生,品行好,诚实纯正,但是谨小慎微,胆怯懦弱;②不好意思问。有些学生内向,自尊心极强,认为同学会笑话自己,老师会轻视自己,觉得自己不行;③“反正还会讲的”。这类学生学习被动,即便问题堆积成山,还是照样逍遥自在;④不一定考到。这类学生浮躁,不踏实,侥幸心理强。其结果是:或后悔不迭,或万幸,自以为是。其实他们的知识墙是镂空的花架子。另外,还有些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根本没有发现问题,没想到问题,或是照搬老师的教授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缺乏灵活性、应变能力。

(2)学生提问的作用。学生提问的作用涉及到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①学生可以不留疑惑,不积累问题,知其所以然,能够理解性的强化记忆。集体讲解的时候,可能不留意,印象不深刻。单独向老师提问,真正是面对面、一对一、零距离教授,而且可以师生讨论;②树立自信。发现老师也一样待自己,自己能解决疑惑,这实在是件很开心、很快乐的事;③锻炼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培养胆识和师生感情。

就老师这一方面而言:①老师可以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和个别性的现象,便于有针对性地发现,及时强调突出,补缺补漏;②教学相长。几十个、上百个脑袋假如都转动起来,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老师也可能被问住了。老师再查、再思考、再讲解,就更上了一层楼。所以,老师被学生问得手不停、嘴不住、脚不息,是因为学生在动脑、思考,老师也乐得讲解,乐得深思,双方受益。

(3)促使学生提问的方法。其实方法的至高境界是无方法,但是对于刚开始进入状态的学生,即便使用最简答最原始的办法,也是方法之一。比如,检查督促,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标注或抄录在专用于提问题的练习本上,解答后请老师签字(包括月、日),每天查,每人每天有问有答有签字;表扬鼓励,可以精神鼓励、物质鼓励双管齐下。总之给学生提要求,使之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这是外力的客观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4)学生提问是学习精神的飞跃。学生带着问题找老师,大致是由疑惑到探索,再到释然,最后微笑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假如成天面对木然的、淡漠的、睡意蒙眬、甚至是敌意的脸,难道能有愉快的心境上课、学习吗?如何当工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会极大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对于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学生下决心问问题了,提问题就蔚然成风了。

不问问题就是不善于学习、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怎么能进入状态呢?学生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上不再是“是A”,而是“为什么是A?”由仅仅知道“是什么”,到知道“为什么是”是一次质的飞跃,从"要我学"发展到了“我要学”,不再被动,变得主动了,这是学习方法的飞跃、态度的飞跃,更是学习精神的飞跃。

2. 教师方面。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是学生不再成为被填的“鸭”,不再是授课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录音机、速记员,是局外人、旁观者。教师不应该像古代的元杂剧,一个主角主唱到剧终,是标准的“独角戏”。课堂不应该是只要学生听,只要学生做笔记,只要安静。教师应该像导演,他指挥、调动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超前尝试教学法已经推行了几年,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课前预习具体化、深入化,自我学习深入化。这一方法就是,教师课前先提问,学生课时再提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解决问题,有效地体现了双主体协同活动。以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为例。如果课前预习到位,要求学生自己对译原文一遍,课堂上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的分析会很顺利,文字的整理、句式的讲解,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因为文字生疏,句意尚不大明白,课堂上会很沉闷。如果在预习中,教师再提出几个具体问题在课堂上提问,效果会更佳。所以,教师提问的意义最主要的是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观点主张、他们的接受方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和教师自己教的现状、效果,可以及时调整教学,以达最佳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特征

教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学生真的是“启而不发”吗?会不会是教师自己“启不得法”呢?教师应该怎样提问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提问具有以下特征:

1. 先发问,再点名,引起集体思考。教师不可以先点名,再提问,等学生站起来后,再提出问题。这样以来,不能够是全体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思维,被点名者也没有思考的时间,他会站不少时间,造成冷场、僵持。当然,如果是带批评、警告性质的提问,另当别论。

2. 问题小而具体化,不使学生无从着手。如《内蒙访古》一文,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平静的原野。”这是个什么句子?这个句子怎样改成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感叹句?独词句?其中,哪几个句子是属于修辞句?这些问题要一个问题一人回答,逐句回答,逐句明确答案。再如,语文课堂的总结一环节中,如果问“写作特色是什么?”不如直接问“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请举例。”在温习导入环节中,如果问“你知道某某吗?”不如问“你读过他的哪篇文章?他是什么时代人?什么家?”这就好比作文的自拟题目,是写《我的妈妈》呢?还是写《妈妈的手》、《妈妈的微笑》?

3. 由浅入深,是递进式的一组问题,易于理解。如《师说》第三小节,可以依次这样提问: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以什么为论据?是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本段分为哪几层?由本段的结论使你联想到什么,请举例。

4. 问题具有拓展迁移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螃蟹是六条腿吗?由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在充分提问后,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六条腿的问题,可能是作者的笔误,也可能是作者的错误,还会是不同的说法,印刻者的疏忽,这几种可能都存在。因此,可以得到的启示是:①学习要善于思考,不要盲从;②要自尊自信,不迷信书本和名人;③学习不可不求甚解,要勇于探究;④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

5. 问题是自我发挥式的,带有主观色彩,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如《师说》可以提这样两个问题,韩愈仅仅是忽视小孩子的老师吗?为什么说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呢?学生会积极搜寻相关的事例。老师有不如学生的地方,有的老师不称职,讲出这样的现象,绝对是件开心的事。

6. 问题是教书于育人的结合、统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是表达全诗主旨的句子。教师在明确这一点后,可以进一步提问:女性独立自尊的表现是什么呢?女同学应该怎样自我保护?

总之,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两个方面,教师讲究提问方法的同时,促使学生向老师提问,才会使提问成为发挥主体作用,有益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