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当小清新遇见浑不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当小清新遇见浑不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乎不约而同,2011年两部事先不被人看好的“小电影”分别在掀起票房狂潮。在内地,《失恋33天》以不足900万元的制作成本和一干电视剧班底,接连掀翻4部好莱坞大片,收获超过3.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那边厢,一部有着冗长片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先是在不声不响之间火遍台湾,继而攻陷香港,终将把持香港华语片票房纪录七年之久的《功夫》拉下马来。

两部小制作的异军突起与诸多大制作的相继失意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宣告着影坛新生力量的升级上位,更显露着市场的风向转变,昭示着观众的趣味更迭。由此联想2011年影坛逢人就挂在嘴边的“粉丝营销”“接地气”等时髦用语,究其实质,都可以从影片取材、风格与观众的关联度方面获得启示。

《那些年》的独特之处在于小清新遭遇浑不吝。放到台湾青春电影的序列中做一考量,愈发显现出它对于新世代观众心态的精准拿捏。

从“先德先贤”年代到新世纪以来不时乍现的几许亮光,青春电影一直是台湾电影工作者熟悉并擅长的电影类型,也是保持本土电影文化传承和人才血脉的重要品牌。但在以往,此类影片很少担纲市场主力,即便清新如《蓝色大门》,最终也落脚于同性恋亚文化族群之上,更多的作品仍归属于“残酷青春”范畴内,性萌动、友谊的背叛以及对父一代的质疑,是它们不变的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板上,《那些年》冷不丁出现了。它一反台湾青春电影沉郁的调子,以偶像剧般的色泽勾兑着青春期的迷茫和叛逆,基色是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真爱追逐,但丝毫没有哭天抢地的苦情渲染,而是在真诚的微笑中翘起不羁的嘴角,在戏谑的姿态下包裹内心的纯情,以不加矫饰的自我坦白,甚至个人恶趣味的自发暴露,撬动每个观众的情感闸门。毕竟,戏谑和不羁永远比正襟危坐要讨人欢喜。

对比台湾青春电影的优良传统,内地的青春片几乎可以说先天不足。翻来覆去也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不多的影片可以说道,《十七岁的单车》这样稍有残酷青春意味的作品背后也闪现着台湾影人的身影,更多所谓的青春片都在校园环境的规范之下成为教育片的变种。

在《那些年》还未登临内地大银幕的时候,网上的千呼万唤和热烈追捧较港台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示出内地观众对于青春电影这一类型的强烈渴求,折射着内地电影的创意和题材瓶颈。《那些年》最终能在内地电影市场的主阵地走多远,尚不敢轻易预期,但在贴近普通观众需求、兼顾个味的主流情感表达方面,《那些年》无疑是可资借鉴的摹本。

对于青春电影,自怨自艾注定是小众一途,个体与公众情感的巧妙融通当是要义。借他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是任何电影引发观众共鸣的不二法门,青春电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