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庄子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庄子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鲁迅1915年6月17日日记曾记:“下午许季黼来,并持来章师书一幅,自所写与,又《齐物论释》一册,是新刻本,龚未生赠也。“这里的章师指的是章太炎,章太炎系清末民初最有名的国学大师,同时又是启蒙思想家。当时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钱粮胡同,鲁迅曾于1915年三次前往探视。太炎先生抄录《庄子天运篇》“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院满院;涂邵守神,以物为量”赠给学生鲁迅(此条幅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齐物论释》是章太炎阐释《庄子》的一部著作。太炎先生酷嗜《庄子》,除了《齐物论释》,另有《庄子解诂》一卷。

历史上像章太炎一样酷爱《庄子》的文人学者并不在少数。如郭象以玄学解《庄子》,焦闳有《庄子翼》,林云铭有《庄子因》,王船山有《庄子通》和《庄子解》,郭庆藩有《庄子集释》,王先谦有《庄子集解》。清朝学者金圣叹把“庄、骚、史、律、水浒、西厢”命名为“六才子书”,《庄子》被排在了第一位。

为什么一部《庄子》在后世是如此地备受青睐呢?其原因何在呢?这还要从《庄子》自身的思想价值以及文学价值说起。

《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今本《庄子》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三部分。全书内容渊深磅礴,“内篇”文章偏重思想建构,“外篇”、“杂篇”则比较复杂,内容上常常有游离成分或思想、风格不一致的因素出现。现在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则为自庄子门人弟子或是后学所补缀。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生平事迹不详,他与著名哲学家惠子为友,鄙视功名利禄。《庄子・秋水》篇载楚王曾经欲聘庄子,而庄子没有答应。他的这种处世风格与他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一致的。

历史上一直将《老》、《庄》并称,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古代的文人学者也常常以儒道互参,巧妙地调节着自己的生活以及心理状态。所以《庄子》几乎是古代知识阶层的必读本。其巨大影响力几乎渗透到了历史的诸多细节上。

同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其实对于《老子》是既有继承又有区别的。和《老子》一样,《庄子》的哲学本体也是终极的“道”。《老子》的“道”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先验的自然理念,是宇宙起源的基础,是世界演进的永恒法则。《庄子》的“道”在这一基点上与《老子》的认识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庄子》在“道”的认识层面上还寄托着一种人格理想。如《庄子・逍遥游>日:“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的“至人”就是那样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其中有很多完美的形象。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云气”三句,又见齐物论篇,“御飞龙”作“骑日月”。“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个神人非常令人神往。

和《老子》又不同的一点是,《庄子》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为,以期待达到“至人”那样最为完美的人格。看过的人都知道,《老子》其实很重视外部具体问题的解决。如政治、军事方面该如何如何等。而在《庄子》里面,这样的成分就比较少了。可以说《老子》重“外王”,而《庄子》重“内圣”。那如何才能达到“至人”那样最为完美的人格呢?当然,《庄子》自有它的方法论的。即通过:“心斋”和“坐忘”。何谓“心斋”呢?“心斋”就是要保持心的虚静,摒绝任何思虑,“虚也者,心斋也。”而“坐忘”则是离弃了身体,忘掉了知识,与大道融为一体。即所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道遥乎无为之业”。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精神上就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永恒的时空里了。这样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翱翔于“无何有之乡”,才是“逍遥游”乃至人生的真境界。

在《齐物论》的最后,庄子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作结:“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便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庄子所谓的那种“混沌”状态。其实,对于人生,这种处世精神也是一种难得的大聪明。

在《老子》里,我们能看到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所以可以说《老子》带有一种准宗教思想,而《庄子》则不同,相对于《老子》的先验与绝对哲学而言,《庄子》则更像一种美学。《庄子》中有一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谓的“大美”其实就是一种更深程度上的壮美。比如《逍遥游》中对“大鹏”的描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又如《秋水》中对“大海”的描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关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涯。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以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数量。”

又如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其场面之雄奇壮观,简直达到令人惊心动魄的程度。

“大美”则不必细说,下面我们谈谈《秋水》美学的另一个层面,即生命美学。人的生命到底要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呢?这始终是一个问题。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庄子》则不然,他期待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由此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庄子》的文学性也可以看成是其美学的一个独特的方面。鲁迅先生曾说《庄子》:“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就是说,就文学方面而言,诸子散文没有一个能够超得过《庄子》的。《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所谓卮言是指出于无心的自然流露的语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的言语;寓言则不必多讲,即以虚拟的人或物说明问题。《庄子》一书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所谓“寓言十九”即是说寓言要占到九成。这些寓言大都想象奇诡,瑰丽丰赡。鲲鹏南飞、朝菌蟪蛄、蜗角蛮触、骷髅论道、混沌凿目、罔两问影等等,形成了一个个诗化的境界,一如倒影,一如梦境,谬悠荒唐,变化万千。

《庄子》的语言也非常美妙,如《齐物论》中描写风: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呼,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用词奇崛,跳宕腾挪,富于音乐性,如同行云流水。难怪清代学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方东树阐述得很到位。《庄子》无论从哲学方面还是从语言方面而言都具有诗的特征。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追求真正的心灵自由,缥缈恍惚,心游太玄。整部《庄子》就如同一首无与伦比的抒情诗。

庄子强调忘情寡欲,但他并没有绝对地达到。比如他的好友,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惠子去世后,他给别人留下了一个故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庄子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庄子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那种无知音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可以说,庄子并非太上忘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