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户籍,农民工心头的硬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户籍,农民工心头的硬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教育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农民工,但2008年国家出台的由流入地教育机构接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做法,无疑是突破户籍制约一个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

9月,郑州市各中小学都已经开学,校园里的读书声、欢笑声,飘散在这个城市的上空。在这个9月的欢笑声中,有了更多的农民工子女的声音。

“以前,我的孩子上学,只能去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好的收费太高,学费低的教学质量差。现在好了,郑州的公立学校开始接收我们的孩子入学,今年我的孩子就进了郑州的一所公立学校,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读书我放心多了。”已在郑州打工四年的李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像城市的孩子一样读书,是多少农民工子女的梦想。

2008年5月4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的通知》,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农民工子女拥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的通知》规定,凡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由流入地学校接收入学;接收学校不得拒绝接收或收取借读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招生必须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也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郑州市一些公办学校接受、容纳能力有限,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还是会受到种种制约。

外来务工人员陈大声反映,他住在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办事处下辖的老鸦陈村,附近有老鸦陈小学,如就近入学,他的孩子应分到老鸦陈小学。但惠济区在安排证件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采用“抓阄”的办法,家长抓到哪个学校,孩子就到哪个学校上学。

结果,陈大声“抓”到了江山路小学,同在老鸦陈村住的农民工“抓”到了南阳寨小学。“孩子上小学都要‘抓阄’,撞运气,这种方式不太合理。”陈大声说,“小学应该就近入学,在老鸦陈村居住,就应该到老鸦陈小学上学,去离家远的学校上学不方便。”

据记者了解,老鸦陈村属于长兴路街道办事处,下辖3所小学,分别为老鸦陈小学,江山路小学(原王寨小学)和南阳寨小学,都属于村办小学。老鸦陈小学是长兴路办事处辖区最大的小学,每年级段5个班,随着农民工子女的增多,现在也被迫挤占其他教室来扩班了。

“外来人口分布不均衡,城乡接合部学校也开始面临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提前着手建学校应对入学压力。”金水区教体局一负责人表示。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教育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农民工,但2008年国家出台的由流入地教育机构接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做法,无疑是突破户籍制约的一个良好开端。

户籍的价值

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劳动力分布的不均衡。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明显感觉到人口压力,而另外一些城市则面临人口就业相对不足的问题,这也使得教育事业进入两难阶段。

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教育的优势资源很多都集中在大城市,使得配给不公平,形成教育的二元结构。对于外来人口的子女,即使义务教育阶段进入了城市学习,之后又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越是发达的城市,升入大学的名额越多,门槛越低,而中西部一些欠发达的省份则名额少,门槛高。

国务院曾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民工入城落户的条件。公安机关也推出了有关户口管理的便民措施,很多城市已经实行以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完善暂住户的户口登记,放宽了老年人投靠子女的城市落户条件。即便如此,很多城市的农民工及家属依然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许多从农村来投靠亲人的老年人反映,没有当地户口,老年人连公交卡都办不了。

附着在户口本的本质差异上,住房显然是第一位的。城市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在城市住房高价时代,经济适用房制度的适用对象仅仅是具有城镇户籍的低收入人口,外地人均不能购买经济适用房。

国家投资兴建的大量公用设施,如图书馆、影剧院、展览馆、公园、商场等,持有不同户口的人,受益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没有城市户口,就很难在城市工作,更难定居下来,因而对公用设施的享用也就极其有限。

已在郑州打工三年的于智对记者说:“我去年才好不容易把老婆孩子接到郑州,在徐寨租房子住。每天除了出去干活就是回家吃饭睡觉,没别的娱乐活动。孩子一直想去动物园,离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一站路,但是没时间也没有那个钱,所以从来没去过,就是连免费的小公园也没逛过。”

其实,由于务工人员的自由流动,大量农民工进城,他们已经在使用城市里的教育、医疗、娱乐等资源,只是使用得比较“尴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家乡,由于户籍原因,在作医疗、教育等规划时,已把他们算了进去,结果他们已使用了城市的资源,却造成家乡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是“不完全城市”带来的后果。此外,因为户籍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不能真正成为市民,每年都要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乡,春运期间十多亿人次的交通流量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户籍制度的弊端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与城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而呈现出的不公,且对于外来人员,没有保障,在这个城市就难以生根,成为“漂一族”,永远受到城市的排斥,没有归属感。

简单的户籍二字,对农民工的影响意义深远。

在发展中改革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难以完全从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惯性使农民工难以彻底摆脱户籍身份制的阴影。

郑州市曾大开门户,宣布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允许外地人员以“投亲靠友”等方式办理户口,好评如潮,但在半年后却同样以“暂缓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压力”为由,踩了一脚“急刹车”。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全国农村在城市劳动力1.5亿多人,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人。预计城镇人口的比重将由32%左右增至50%左右。随着信息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正在成为和谐社会难以共振的音符。

具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成都,日前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户籍改革实验。同时,还实行农民有条件置换城镇新型社区住房,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完善城镇新型社区农民的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成都的“涉水”之行,是成为户籍改革的先行者,还是如同全国一些城市一样成为户籍改革的“先驱”,则需要时间的检验。

河南省相关专家指出,户籍放开是必然的,但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承受能力,户籍制度的改革应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或外来人口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好地进入城市,以彻底拆除地区和城乡的“户籍围墙”。

河南省日前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后5年内,河南省将推行按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制度,在全省统一城乡户口管理,招公务员将不限户口,外来工和“城中村”的从业人员被纳入社会保险,凡有稳定住所,包括购房和协议租房的外来进城从业人员均可申请郑州户口;河南省各地招公务员将不限户籍。外来进城从业人员享有和城市其他社会成员同等的劳动就业和公共服务权利,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录公务员和工作人员时,不得进行户籍或地域限制,不得对外来人员从业设置任何歧视性登记项目,取消对外来从业人员及其用工单位的不合理收费。

此外,河南省还将进一步降低外来从业人员进城落户的限制条件,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及近郊无地少地居民的转户步伐。“城中村”和人均耕地少于0.3亩的近郊居民要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城中村”和近郊转户居民在一定期限内可继续享受原集体的福利待遇。

真正地融合

在我国还没有解决农民工身份属性、地位属性等一整套制度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很多权利被虚置起来。农民工在城乡二元的格局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夹层处境之下,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其从内心上产生了对城乡两个社会的文化意识与精神意识的剥离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问到一些市民对农民工的看法。一位30多岁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我们并不会看不起农民工,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他们也挺伟大的,城市的脏活累活几乎都是他们在干。但是多数的农民工随地吐痰、乱闯红灯横穿马路等这些不文明行为,让我们觉得有些反感。”

建筑工人王有才这样回答了记者:“我们不是城里人,没那么多讲究。再说了,我们在一个工地上做不长,最短的时候只呆了一个多月,然后就可能转到另一个城市了,闯个红灯也没什么关系吧。”

农民工在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直被城市排斥在外;农民工对他们一手打造出来的城市,也只是保持一种仰望的姿态。若要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融合,首要解决的便是户籍问题,从身份上给予他们自信,让农民工从心里上得到一种认知,只有把自己看作城市中的一员,才能自觉遵循城市的各种规则,从而更好地消除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彻底清除一切对农民工的排斥与歧视性制度,使农民工依法获得普通劳动者的平等合法身份,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在公平的环境中自由地流动和择业。甚至可以考虑为农民工建立档案制度,树立农民工“职业人”意识,从主观上延长职业生涯,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龄,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长期以来,农民工一直生活在城市边缘,经过一系列制度改革、思想变化,城市开始接纳农民工。这期间,政府和市民都经历了一个从消极应对到积极运作的过程,而作为主角的农民工群体,也应拿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城市融入城市。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取消农业户口,出台制定一部统一的户籍法,相关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太元教授认为,“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靠一部户籍法就能解决所有与户籍有关的社会问题,这是不可能的。”

从过去到现在,政策问题上的核心一直没变,户籍问题只是表面,背后的保障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