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东西部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及协调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东西部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及协调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基于2000-2010年中国东西部各省域的旅游数据,分别运用单指标和多指标测度,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东西部22个省区按区域旅游综合发展状况划分为三类地区,最后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提出协同发展对策。

关键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聚类分析;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然而由于政策导向、区位条件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分析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的表现,探索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为我国不同地带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这将对我国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旅游经济学(Economics of Tour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旅游学术著作和刊物中,而对于旅游经济学的规模化研究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60-80年代,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经济研究的主题转向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宏观范围中的诸如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其所要付出的代等问题成为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的对象。20世纪末,Alister Mathieson和Geoff Wall在《旅游业:经济、自然和社会影响》一书中,通过研究旅游发展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为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指导和建议[1]。2005年,Bill.Bramwe通过研究不同区域旅游的开发、规划和管理,认为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对我国所有的省份旅游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钱磊,汪宇明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估了中国2000年与2010年旅游化指数的省区差异[3]。王凯等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4]。杨莎莎等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对中国东中西部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了分析[5]。朱运海用变异系数、首位度、基尼系数等测算指标,对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差异化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6]。另一方面是站在省域角度,对个别省份内的不同地市进行的研究。程进,陆林分析了安徽省17个地市区域旅游经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7]。汪德根,刘昌雪利用锡尔系数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差异进行分解,从不同方面揭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8]。然而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的分析却是寥寥无几,付磊采用极差、标准差等单指标测量方法,针对我国东西部的旅游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大开发是缩小我国东西部旅游差距的历史机遇[9]。匡后权针对我国东西部的服务业差距进行了分析[10]。田逢军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将三大地带的旅游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运行模式、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11]。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单指标测度分析

(一)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变化过程

本文中我国东、西部划分采用国家三大地带的划分,其中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西部省份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文章中选取极差、标准差来反应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的绝对差异,对于比较区域旅游发展差异不可能面面俱到,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6],本文将选取国际外汇收入作为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分析东、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变化。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10)》提供的我国东、西部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计算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R和标准差S,所得结果如表2-1所示。

从表2-1中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普遍高于西部省份,并且历年的极差东部大约是西部的8倍,同样标准差也是东部高于西部,且大概是西部的8倍,这就说明东部省份内部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远大于西部省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高于东部,说明东西部所有省份的差异比东部省份的差异还大,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东西部的旅游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1)我国东西部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来看,2000年的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10949万美元,标准差为98707,2010年东、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1237662万美元,标准差为288771,极差和标准差十年间扩大了3倍。

(2)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低于东部区域

2000年东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400338万美元,标准差为118888,到2010年极差为1206025万美元,标准差为324500,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3倍;2000年西部旅游外汇收入极差为33630万美元,标准差为10640,到2010年极差为131766万美元,标准差为44488,十年间极差和标准差扩大了4倍。

(二)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变化过程

极值比率(L)是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相对差异的指标,即旅游外汇收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L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情况越严重。

变异系数(C・V)即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是衡量相对差异的一种常用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区域间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C・V值越大,表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越大。

我国东西部两大地带间各省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比率L和变异系数C・V计算如下(表2-2),其中极差比率取整数,变异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东、西部区域内旅游极差比率趋于稳定,且东部极差比率略低于西部

东部极差比率均值为43,西部极差比率均值为257,东、西部所有省份极差比率均值为2830,东、西部总体相对差异远大于各自内部相对差异。

(2)东、西部总体变异系数和东部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变异系数呈上升趋势

东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18下降到2010年的0.91,东、西部总体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36,西部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92上升到2010年的1.15。

三、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多指标测度分析

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星级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和景区总数9大指标来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将我国东西部省份进行分类并求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以测度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上述9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类间距的计算采用组间平均连接法。聚类结果显示,我国东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广东省为第一类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辽宁在第二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包括贵州、河北、四川、云南、福建、重庆、广西、陕西、天津、、海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这和传统的东、西部两地区划分有很大区别。

为了对各区域的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可以先求出三个主成分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然后再求出东西部各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代表综合得分,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即第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的比值,代表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

我们将数据代入公式后得到我国东、西部各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表(表3-3),并按降序排列。

由表3-1和表3-3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一类的广东地区综合得分远高于我国东西部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超前”的一类;第二类的六个地区综合得分略高于各地区的平均得分水平,可以将这一类归纳为“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较快”的一类;其余的十五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东西部平均分,归纳为第三类“区域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发展滞后”。

四、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区域旅游发展非均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域旅游差异,对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旅游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区域间的差异,本文给出关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更好的促进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1)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

协同发展的旅游区是一个大的旅游系统,要求系统内部中各要素能自由流通,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树立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思想,建立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管理机构应配合东西部区域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出台相应的旅游法规,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活动提供一个行为规范,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同时,东西部都要以各自的区域旅游比较优势为整合的最根本基础,加强旅游互补性强的资源之间的区域合作,重视各旅游区互补性整合的组织实施,建立一个可调控的过程,以免偏离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的整合预期目标。

(2)完善区域竞合机制,构建区域旅游系统网络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关系客观存在,但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加速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旅游地之间的外显竞争。一方面,东西部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化程度,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经验交流会,探讨和制定适合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西部各省要通过经验交流会多向东部省份借鉴旅游发展经验;也可以建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为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

(3)优化整体布局,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此,针对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差异,必须认真分析各省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优化东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实现东西部区域旅游的持续协调发展,在优化省区旅游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还应该协调多方主体,在谋求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区域旅游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增强区域旅游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

五、小结

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区域旅游业长时间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发展的

有效方法。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内外旅游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区域旅游实现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降低区域之间旅游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实现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经济。

参考文献:

[1] Sudhiani Pratiwi.Understanging Local Community PartiliPation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A Critieal Analysis of Select Published Literature[M].2000.

[2] Yooshik.Yoon,Muzaffer Uysal.An examinution of the effee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a structural model[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1):45.

[3] 钱磊,汪宇明,吴文佳.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J].旅游学刊,2012(1):31-38.

[4] 王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67.

[5] 杨莎莎.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10-115.

[6] 朱运海.基于聚类分析和主城分析的中国区域旅游差异化发展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11):56-60.

[7]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81-85.

[9] 汪德根.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9):98-112.

[9] 付磊.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差距与西部大开发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8-32.

[10] 匡后权.中国东、西部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分析[J].旅游经济,2011(5):24-25.

[11] 田锋军.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18-120.

[12]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0-2010)[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010.

作者简介:陈林娜(1986-),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