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故宫收藏的汝窑瓷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故宫收藏的汝窑瓷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虽然早在明代晚期汝窑即被文人士大夫列为柴、汝、官、哥、钧、定等六大名窑之一,但到了现代,由于柴窑的时代是五代,其遗址及实物又一直扑朔迷离,于是人们就渐渐不提柴窑,从而衍生出汝、官、哥、钧、定窑等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而且汝窑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

历史上,对于汝窑遗址所在地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虽无非议,但对具置是在何处,长期以来却一直不清楚。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古瓷窑遗址的调查、发掘证明,汝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因宝丰县在宋代隶属汝州管辖,故宝丰境内的窑场从大概念上说,亦可称作“汝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对传世品和窑址调查、发掘所获得的瓷片标本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将汝窑瓷器的特点大致归纳为:胎体较薄,呈香灰色;釉层较薄,釉的基本色调是淡天青色;器物多施釉“裹足”,这类器物因必须采用支钉支烧,致使器物外底留有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状的支钉痕,俗称“芝麻挣钉”。成品中绝大多数器物的釉面均开有自然天成的片纹,片纹较细碎,层层相叠,如冰之裂,俗称“冰裂纹”。随着历史的推进,裂纹还会不断增加。若慢慢转动器物,可以发现冰裂纹时隐时现,妙趣横生,令人回味。

从工艺学和美学角度看,汝窑青瓷工艺考究,以釉质取胜,不求人工附加装饰,颇能体现宋代上层社会所提倡的清淡含蓄之审美趣味。在北宋众多青瓷窑中,汝窑青瓷被选作宫廷用瓷,当与崇信道教的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

汝窑为宫廷烧造青瓷的时间较短,故宫博物院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先生(1892-1969)根据成书于宣和六年(1124)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南宋人顾文荐撰《负暄杂录》、叶真撰《坦斋笔衡》等有关文献分析,认为在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期间,前后约20年左右。叶喆民先生在《汝窑廿年考察纪实》中进而推断其终于宣和末年,盛烧约40年。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致使传世实物不多,据粗略统计,国内外见诸报道的大约有70多件,无怪乎早在南宋时期,人们对汝窑瓷器已发出“近尤难得”之感叹。

南宋周煇撰《清波杂志》记载汝窑瓷器用玛瑙末人釉,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当时烧造宫廷用瓷不惜工本。因此,人们实在没必要过分沉迷于汝窑瓷器釉中加有玛瑙末一事。其实,“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才是汝窑瓷器的最重要特点,也是鉴别真赝汝窑瓷器的最重要依据。

鉴于清代乾隆皇帝爱好收藏和鉴赏古董,对汝窑瓷器喜爱有加,致使传世汝窑瓷器在乾隆时期基本部聚敛于宫廷。因此,除了因清代咸丰卜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_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焚烧劫掠圆明园及当年溥仪盗宝造成部分汝窑瓷器流失出宫外,剩下的传世汝窑瓷器目前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下面介绍一下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所藏北宋汝窑瓷器的情况。

目前故宫博物院共收藏20件北宋汝窑瓷器,造型有洗、碗、盘、三足尊、三足尊承盘、鹦鹉塑像等。其中属于清宫旧藏者18件,分别为圆洗10件、盘五件、碗一件、三足尊·件、三足尊承盘一件。1949年以后入藏两件,分别为圆洗一件、鹦鹉塑像残件一件。

10件清宫旧藏圆洗的状况是:三件釉色纯正,呈淡天青色;七件被火烧过,釉色失真。另一件系1949年以后入藏的圆洗,釉色青中泛灰白,属于生烧器,即在窑内烧成时温度不够所致,当为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物,原为张子厚先生所藏,1965年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鹦鹉翅像残件,系2001年购藏。以下详细介绍每件藏品。

清代皇宫旧藏品

七件被火烧过的圆洗

汝窑青釉洗北宋,高3.2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9.0厘米(图一)。洗敞口,弧壁,洗心坦平,圈足外撇。里外及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但釉面已失去原本的天青色和光泽,而呈灰白色,并有褐色污渍,应被火烧过。外底留有三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中心錾刻“丙”字。环绕“丙”字錾刻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弟,人材叹亦或如斯。”句后錾刻“乾隆甲午舂御题”,并錾刻闲章篆体“自”字。“甲午”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

汝窑青釉洗北宋,高3.2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8.9厘米(图二)。洗敞口,弧腹,洗心坦平,圈足外撇。里外及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但釉面已失去原本的天青色和光泽,而呈灰白色,并有褐色污渍,似被火烧过。外底留有三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中心錾刻“丙”字。环绕“丙”字錾刻乾隆皇帝御制诗一首:“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弟,人材叹亦或如斯。”句后錾刻“乾隆甲午舂御题”,并錾刻闲章篆体“自”字。“甲午”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

汝窑青釉洗北宋,高3.2厘米,口径13.6厘米,足径9.2厘米(图三)。洗敞口,弧腹,洗心坦平,圈足外撇,里外及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但釉面已失去原本天青色和光泽,而呈灰白色,并有褐色污渍,似被火烧过。外底留有三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中心錾刻“乙”。

汝窑青釉洗北宋,高3.4厘米,口径13.4厘米,足径9.2厘米(图四)。洗敞口,弧腹,洗心坦平,圈足外撇,里外及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但釉面已失去原本的天青色和光泽,而呈灰白色,并有褐色污渍,似被火烧过。外底留有三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中心錾刻“乙”。

汝窑青釉洗北宋,高3.5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9.1厘米(图五)。洗敞口,弧腹,洗心坦平,圈足外撇,里外及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但釉面已失去原本的天青色和光泽,而呈灰白色,并有褐色污渍,似被火烧过。外底留有三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中心錾刻“乙”。

汝窑青釉洗 北宋,高3.1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8.7厘米(图六)。洗敞口,弧腹,洗心坦平,圈足外撇,里外及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但釉面因被火烧过而失去原本的天青色和光泽,呈灰白色,并有褐色污渍。外底留有三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中心錾刻“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