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懂必输――国企不可能消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懂必输――国企不可能消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镜先生:郭连先生你好!近五年来各种外资跨国连锁业态开始大举进攻我国流通领域的零售终端,随着入关后多种外部因素的限制逐步放开,外企跨国连锁巨人的步伐会更加肆无忌惮。五年来,外资零售业态的独领逐步成为消费者和厂家首先注目和倾爱的地方,这种零售业态的变化是不是此消彼长,国企、民营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消沉了还是消弱了呢?

郭连:明镜先生你好!外资企业的各种零售业态包括服务业的麦当劳、肯德基,这几年确实出够了风头,成为中国每一个城市的独有风景线,但这不并意味着此长彼消。我已说过,市场的蛋糕是可以做大的,各自为阵各自抢占市场蛋糕中该我所得的份额。可以说外企在不断开拓、不断进入新的业态的同时,国企也在不断扩张壮大。就以我们公司来说,在这五年中不是同样在省内各地开了近10家分店,本市便民店也有了近50家,除了总店外,不也有了四个不亚于外企规模的大卖场了吗?这就是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势,也是我们人才储备的优势。

明镜先生:我注意到外地的国企零售大店也是上市公司,也相继在外地开了分店,又在本地开分店,但不久就和“仟村百货”一样关门了事。

郭连:这并不奇怪,只要方向没错,就自然前赴后继,青出于兰胜于兰。现在本地谁不知道北京王府井在本地开的分店,人流量和销售量不亚于台湾的太平洋,很多厂家都把王府井和伊藤洋华堂看作本地的新标志商场,说明厂家和消费者都很认同国企的王府井。上海华联的分店是倒下了,但北京华联又来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档次搞得越来越高,把整个市中心老商圈弄得轰轰烈烈的。这些都是国企手笔,虽然它不像外企开店的动作那么大,但稳健、理性地发展和竞争正是国企的特色。可以说消费者选择余地大了,得的实惠多了,并不完全是外企各大卖场“唯我老外”的功劳。

明镜先生:我以前提过的“7-11”店,在世界有近万家连锁便民店,它的所有者或最大的股东就是伊藤洋华堂株式会社,它已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出现,迟早也会进入内地。它的管理模式、结帐方式、24小时营业的服务方式会使更多厂家愿意和它打交道,而不愿意和国企的便民店打交道,消费者也会自然而然地觉得“7-11”更好,国企的股份制甚至民营的连锁后肯定不是“7-11”的对象,这点你以前好象也承认。

郭连:不是好象,我现在也承认。如果它现在就大街小巷地出现在本地,我们是不如“7-11”;但我也说过,我们与南方沿海城市有7~8年的差距,“7-11”店要来,也是几年后。这几年足够我们练好内功,抢摊圈点,从管理模式上、结算方式上加以改进,以至厂家自觉自愿和我们打交道。屹今为止,还没听说有哪个厂家只做外企生意而不和我们国企打交道的吧!本地也有一家名为“培顺”的外资便民店,但比起我们的50家便民店、其他国企200家以上的连锁超市及民营的100家以上的连锁超市,从数量上、销量上、名气上国企是大大胜于外资的“培顺”的。外企和国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分开来说国企、民营有各自的所有者和各自的组织形式。这和外企分开来全是互不相干的私人所有一样,所以我只能凭我掌握的情况说国企民营在连锁小超市、连锁便民店上占优势,当然外企是不开则已,一开冲击力和名气都比国企的大。

明镜先生:既然你说到国企分开来看,还是各为其主,那你们存不存在竞争呢?存不存在互相撒台的事呢?

郭连:外行话,既然各为其主,商场上就永远存着竞争,我们不仅要和其他大型国企竞争,还要和欧美的外资连锁巨人竞争,更要和马来西亚的百盛、台湾的好又多、芳邻超市竞争,只不过我们希望是公平竞争,而不是以前的各自钻政策空子,搞了不少愚弄消费者的不平公竞争。别人撒不撒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管的行业绝没有这类下作事发生。当然我还是希望国企之间不要内耗,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有一个大型商场开一家分店就关一家分店,后来它干脆搞家电连锁店,与苏宁、国美搞抗衡,反而成功了。因为家电本身就是它的强项,而我们的强项是综合素质,我们就不和别人比专业店,各人知道自己家里有几颗米。

明镜先生:国企的机制限制了很多人的超常发挥和自我挑战。你不是也有劲使不上的感觉吗?

郭连:国企的机制是有很多弊端,年年说改革,年年说改制,最终都没有明显变化,这和我们国家体制改革一样,只得慢慢来,但不能停。相信国有股份的转让,新的控股方会有一些明显的动作。我们搞超市、便民店、大卖场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而欧美那些跨国连锁巨人至少有40年时间,别人是带着一整套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来中国的,而我们是在这五年中边摸索边动作,一面犯错误一面改正错误发展起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像我们国企机制现在都还没到位一样。

明镜先生:如果国企现在的机制能让你们这种买手像外企那样有一定自,允许自己采购进新品,甚至允许失败,恐怕你们自信心会更强吧!

郭连:是的,如果是那样,我们和外企的买手也许可以打个平手,也可以把很多喜欢去外企的消费者吸引到我们国企大卖场来。但目前还做不到,对那些消费者我们只能拱手相让,心中滋味很难受。我们也会抓住另一种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相当忠诚的消费者,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提供成熟产品和日常用品。说实话,我们商场的很多消费者都是郊县的,都是冲着我们企业的金字招牌专门进城买东西的。我们也要卖一些外企看不起或者无暇顾及的小东西,“人无我有”,现在不是很流行这句话吗?“要卖越小的东西,只有到越大的商场去卖”。当然我们买手和厂家打交道能够像外企那样,绝不轻易退货,改售完付款为现金交易,一方面我们的压力更大了,但同时信心也更大了,处理不利情况的应变力就会不断增强。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打工仔的良好愿望,一切还是取决于决策层。

明镜先生:国家已经允许各种经销成分的合理发展,国企会不会除了外企外,又多一份来自内部竞争的压力呢?

郭连:十六大精神是“与时俱进”,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合理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国企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当是市场说了算。凭国企几十年的根基和各自的企业品牌形象,我想只可能做好,没有消沉、消失的道理,这几年改革、改制的步伐已越来越快,并不是光停留在口头上,比如有些国企采取买断工龄的做法,尽管有很多人非议,但无疑从管理层到买手再到营业员已整个年轻化。我们是模仿了不少外企各种业态的经营模式,实践证明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日本人不是最聪明的民族,但他们打败世界很多巨无霸,就是先模仿,然后借签,最后创造,我们国企的各种零售业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我赞成张艺谋的话,“模仿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无能的表示,如果是无能的话,那现在所有人都是无能。

明镜先生:你对克隆外企模式的解释很精彩。但你注意没注意到目前发生的同样错误不要再犯,再犯就是不可救药的表现?

郭连:我明白你说的意思,以前模仿是学表皮的地方,重视经营品牌,也不能以为我们是金字招牌就固步自封,中央电视台的招牌够响够大了吧,同样在不断给自身做广告。不管哪类国企,都应该真正像外企那样,重视品牌经营,当然不光是广告,更重要的是服务和诚信经商,这方面我们200多家连锁店中没有哪家国企做得比较好。企业品牌响了,加盟店也就多了,甚至日本富士都准备与它合作,靠着它的网络一下就有200多家冲扩店。做大蛋糕就要把握商场定位,不要随便“拍脑子、定决策”,决策上的“短平快”往往造成损失不可估计,像有个商场想学伊藤把日化搬到四楼就是一例。最后说的也是我最不愿意提的国企的不正之风明显比外企多,国企决策层的我们已不只看到一个例子,我们部门经理和买手与厂家的吃吃喝喝也难以杜绝,外企的商务谈判到我们这里往往是吃饭搞定,真正离开这个位置,你很快就会感到商界上的朋友都是虚的,那些话都是假的。我不是清高之人,我也有这些习气,但我是明智之人,像这“勾兑”老是下去,我们可能永远不是外企的对手。如果不这样下去,生意就很做,积重难返,不是一方所能决定的。

明镜先生;国企在未来的竞争中不管是和外企还是民营,仅凭现有的优势是不够的,但不可能仅有现在这些优势,你们国企认真挖掘自己的潜力没有?

郭连:潜力是人挖的,但不是我这种人挖的,我相信决策层也不是只吃饭的。最近听说深圳政府已经在搞“三权分制”的试点,我觉得国企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国企完全可以从这里得到启示。既然上层建筑会通过改制、国有股份的转让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相信国有企业会有一个根本变化。深圳市政府能把所有权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同时成立各自相应的机构,我们国企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搞呢?换个角度讲“改制”就说明以前的制度不健全;“国有股份转让”就说明必须注入新的市场活力,只有一切按市场经济观的游戏规则办。我还是那句话:国企不可能消沉!更不可能消失!我是有这个信心的。

明镜先生:很欣赏郭连先生的勇气,但你能不能站在你自身的角度上替我们国企挖掘竞争的潜力呢?

郭连:也许重新整合现有资源是一条路子,国企中还是有不少人浮于事可以精兵简政的地方。也许加强职工培训也是一条路子,现在我们国企的所有买手都是经过一年以上商业学校学习的,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但要从以后竞争着想,花大钱培养几个高级职业经理是划算的。有一个国企的朋友想到某大学去学MBA三年,光学费就要5万,他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单位愿意给我出这笔钱,我愿意签卖身契终身为企业服务。可见,有这种思想和素质的人并不是少数,可我们的决策层没有在公司里建立一个无障碍的沟通渠道,决策层也许愿意出这笔钱,没有沟通渠道,谁知道谁?也许把握机遇、抓住机会是一条路子,这话已经让人说烦说腻了,但国企真能抓住一次机会就能实现一次腾飞吗!据说沃尔玛来找我们公司商谈了很多次,结果我不可能知道,但发现了机会而没有抓住。如果老是面对外来资本“爱恨交加”,如果老是“不合资等死,合资就找死”进退都不是的心态,我们永远做不到大得可以走向全国的。我建议所有国企商业零售不同业态的决策层,学一下娃哈哈合资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很有启发的。以后还会有很多外资连锁巨人来本地,他们不会是人人重起炉灶新开张一种模式。根据洋华堂到美国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向外扩张是不拒绝与当地龙头国营企业合作的。现实就在几年后,存在这种可能,能抓住哪怕一次这种机遇,搞合资什么的,从而借他人力量改变我们那些积重难返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呢?

明镜先生:谢谢郭连先生的一番爱国赤诚之心,也谢谢所有顽强坚守在国企战线的朋友,我也和你们一样坚信国企不会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