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从五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了梳理:文化的人化本质并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且有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43-02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文化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为我们认识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及探索文化建设的规律指明了方向。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文化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且有自身的特点

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不仅起源于生产劳动,而且以物质生产及其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为社会基础,一切文化毫无例外,因为文化的主体是人,从事物质生产,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人的基本特征。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和精神过程。意识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现有冲突中去解释。强调文化具有社会基础,认为文化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及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决定,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一个根本特点。物质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要首先满足吃、住、穿等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从事政治、艺术、宗教等精神活动。所以,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国家的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发展的。也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式。

文化有自身的特点并对一定的经济基础起到反作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马克思指出,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或慢或快”地发生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它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时不同于政治、法律等,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时它表现出较隐蔽和较慢的特点。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和个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会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文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直接带动生产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的内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感觉、有意志、有理性、有需要的,这是人的肉体本性。文化就是在人的这些肉体本性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人的肉体本性就谈不上文化,文化正是人的感觉、意志、理性和需要在观念上的表现。人类文化很多和人的物质需要有关,人类文化依赖于人的感觉、情感、理性。但是夸大人的本性的作用,把文化完全归结于人的本性,把人的本性看成是能动的自为的主体,把各种文化形成看成是人的肉体本性的自我运用的产物,企图从人的本性出发直接说明文化,是不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发展问题与文化的问题结合起来对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全面性是由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决定,所以文化的本质要从人的本质来解释,人的最根本的属性便是自由和自觉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2]。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在人的发展中得到说明,培养尽可能具有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且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和文化制度的承担者,是社会的产物;作为有感觉、有意志、有理性的人,是作为思维着的存在而存在的。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本质是为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服务的,文化的内在本质在于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同样也是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最高本质在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文化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特点

(一)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主体是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分裂为不同的阶级的,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们都是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上看待问题的。在阶级社会中,物质生产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关系,正是通过对阶级关系的影响,来影响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现着阶级利益、感情和思想,如法律政治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阶级的利益、感情和思想。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存在阶级对立,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因为两种文化产生于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地位所造成的不同的感情和思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就在于资产阶级占有资本、私有财产,成了私有财产和资本的化身,追求财富成了它生活的唯一目的;而无产者一无所有,为了谋生,只能出卖劳动力,从事非人的劳动,受资产阶级剥削;而相同的阶级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它的文化也不相同,因为这时它所处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不同。

(二)文化的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性即文化的历史性。每个时代因其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其文化具有特殊的性质,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造成不同的文化特点,同一种物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其文化也不同;不同的阶级矛盾产生不同的文化,同类阶级矛盾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其特点也不同。这些不同的条件确定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又造成了文化的不同特点。不了解某一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时代的特点,从而也不能真正了解反映这个时代特点的文化的特殊性质。

(三)文化的民族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有其社会基础,有着不同生产方式、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其文化特点也不同,文化的差别是基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差别之上的;文化有其阶级基础,即使是反映同一物质生产方式发展要求的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中,由于体现这种生产方式发展要求的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其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有其自然基础,处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阶级关系、自然条件、语言、生活方式等各种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要通过文化赖以存在的条件的综合作用才能说明。文化的民族性是该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阶级关系、自然条件、语言、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国际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会伴随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四、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受物质生产状况和条件的制约。但是,对这种制约作用不能做机械的、抽象的理解,不能认为文化的发展只受物质生产状况和条件制约,也不能认为文化发展是直接受物质生产状况和条件的制约,后者的每一个发展都直接引起前者的相应的成比例的发展。生产和经济发展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社会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制度来影响文化的发展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与社会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制度等并非简单对应的机械决定论关系,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可能产生不同的阶级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制度,相同或相近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状况和条件,在不同的关系和制度下,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文化的发展还受原有文化背景的影响,相同或相似的物质生产状况和条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条件下,对文化的影响也不同,文化自然也不相同。任何一个文化领域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思想资料为前提,都必然要从一定的思想资料出发,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对这些思想资料的影响表现出来的,这些思想资料本身的状况,虽然归根结底也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它们一经产生出来无疑对该领域文化的发展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制约着经济对该领域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现象,与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是历史规律并不相矛盾。如古希腊神话产生在还未能征服自然力的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转化的漫长时期,是以不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是与当时的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它的物质生产与以后的相比虽不发达,但从它本身来说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它的文化繁荣显然与此有关。

五、关注人的普遍困境――异化

马克思关于文化异化的内容包含于异化劳动理论之中,同样,对异化劳动的阐释和分析也适用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马克思把文化异化的内容通过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四重性规定进行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2]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从表面上看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独立自由,而实质上却陷入了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人不仅要受物的统治、资本家的统治还要受资本雇佣关系的统治,劳动过程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完全丧失了自由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扩大了的生产力演变为一种制约人发展的异己力量。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相分离是异化劳动的首要表现:工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资本家“公平”地给付工资,仅够维持工人自身生存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的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第二种表现,劳动活动本身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异化,原本应该感到自由且由人来支配机器生产的文化创造过程,却沦为了机器支配人由劳动者来适应整个生产线,变成了劳动者的一种谋生手段。劳动者与自己的本质相离是异化劳动的第三种表现,人本应具有自愿自觉的活动这一类本质,但是人的原本自由自愿的活动在异化劳动中却变为被迫的不自由的行为,在异化劳动中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作为类活动,自愿自觉活动的文化丧失了自由特性,失去了自己的本质,成为个人维持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是文化异化的表现。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表现,劳动者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应是分工协作、合作伙伴的关系,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要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甚至伦理道德也遭受异化,成为资本家利益争夺的遮羞布,以致产生在情感、思想、利益上完全对立的两大阶级,从而文化彻底走向了异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