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消除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消除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建一个“文明、团结、进取”的班集体,一直是我做班主任力求达到的目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说起来虽简单,但要让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绝非易事,它需要班主任投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班主任既要当教师,又要当心理医生、消防员、侦察员,更重要的是要当一名出色的调解员。因为,来自班级内部的矛盾多而琐屑,稍处理不当,势必爆发更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班级里的“弱势群体”。

几个人或众人对某一类学生存有偏见,甚至是存在偏激行为,这类学生即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常被边缘化,被忽视,被冷漠;亦或常被当成、笑料,在同学们眼里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为什么会有这一类人呢?因为这一类人身上都具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缺陷或缺点,而这一类人往往性格又较为内向、自卑,心里也较为痛苦。

本人在教书十几年里所带的班级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弱势群体(这真的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身为班主任又兼语文老师的我,自然而然要处理这类事情,消除同学们对“弱势群体”的偏见,让大家平等、团结、友爱、文明,让“弱势群体”不再偷偷哭泣,不再形单影只,不再冷若冰霜,不再讨好陪笑,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教室里翻看着书籍,微笑地聆听,积极地讨论难题。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最想做的事。那么,我该如何做,去消除学生们对“弱势群体”的偏见呢?从教十几年来的经验,总结最为切实可行的三种方法。

一、感动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比较乖及有缺陷的学生。本人所带第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位女同学挺乖的,对待学习积极,对待工作负责,上课时认真地记着笔记,但一碰到我的眼神(并无任何批评之意,只是很随意地看过去)时就马上低下头来,当时我还以为她生性腼腆,也就不怎么在意。在有一次调座位时,却发现谁都不想跟她坐,也不跟我说原因,个个扳着个脸,有点厌恶的神情。当时的她差点哭了,我才知道,事情严重了!不能马上解决,就先放弃了调座位。课后挑出几位较懂事的女孩子一个一个询问原因,终于知道原来是大家闻到她身上有一股味道,特别是脚气,而不是做人有问题。症状知道后,对症下药肯定是的。我先找该女同学谈话,安慰、开导、表扬她一番,再轻描淡写地提出要注意个人卫生问题而且要求她一定要做好,然后,借故把她先留在办公室,我再去班级感动同学们一番,尽可能地说得让大家心服口服,惭愧不已,而且一定要传达出**同学是非常希望有人跟她一起玩耍、说笑,希望有朋友做伴的意思给大家知道。最后,我还是调了座位,让她与班上最宽容大度的一位同学坐。这一“感动法”实行后,成效,非常好!没有人再嫌弃这位女同学,她也有了朋友。

“感动法”作用之大,不仅对于学生——拥有了天空一样的胸怀,对于老师也一样,因为老师感动了学生,学生势必感恩于老师、敬佩老师,老师的人格魅力也就提升,教学成绩当然跟着提升。

过后,这一方法我还用了两次,一次是用于2个弱智的学生和1个口吃的学生,还有一次是用于“外地生”。效果都很好,这也让我感悟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用足够的爱心是能感化人,是能温暖人的,更何况是一群才十三、四岁的孩子!当我们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老师的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这种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检讨法。

这方法适用于有缺点及脸皮较厚的学生。在所带2011届的学生中,有一女同学——王同学,初一刚进来,非常外向,会与老师交谈,与同学开玩笑,还会管同学,甚至有时还爆粗口,学习不怎么好,但不至于糟糕,被我批评也坦然接受,无任何情绪抵触,是一位心理健康的学生。所以,有时上课趴着,考试不佳,我就直接点名,她也马上改正。可到了初二,慢慢地,我感觉气氛有点不一样,我点名时,同学们会“窃喜”,王同学会显得不安,如是两三次,我不再当众点名了,找来王同学询问原因,什么也不说,无奈,只能继续观察。

“王同学发飚了”,“王同学哭了”,“王同学不讲话,上课几乎都趴着”,“王同学是自己一个人回家的”,“王同学经常迟到”……一大堆的消息都告诉我:王同学变了,判若两人,她可能遇到了某种大事。不能再等,一定要疏导,电话响起,王同学的妈妈:“老师,她死活不上学,她爸打了她,还是不上学,说要转学,我哪有办法……”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妈妈不识字,一个劲儿地宠,爸爸没耐性,动不动就打。哎!我们选择不了父母,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改变。转念一想,王同学应该会更喜欢有同学相伴,倾吐心声,也应该更喜欢校园生活,可为何却不想上学,想转学,选择逃避?趁王同学没来上学时,我在全班开展了一个大调查、大检讨,让大家讲讲王同学的行为表现,并检讨自己有无曾经欺负过她。一男同学先说了,“老师,班上所有的女同学都不跟她讲话。”“她背地里讲我坏话,表面又跟我很好,很虚伪的一个人。”“几乎全班的女生都被她抺黑了,没有事情乱讲一通,还跑去别班讲,我们气不过。”“老师,她上课老放屁,还乱吐痰,乱扔垃圾。”……大家就这样边讲边乐,边讲边气。我问:那你们打算怎样对待她?你们要怎么处理这件事?我又让大家说了一通,大家都乐了,等他们泄愤后,我说:“王同学不来读书了。”一阵安静,心里窃喜,有挽救的机会。“王同学的这些做法是不对,是要批评,但你们谁告诉过我,谁又帮助过她改正错误?好像没有,反倒冷嘲热讽,更可怕的是你们把她孤立起来!人是以群居为生的,离开群体是无法生活的,她现在一个伴也没有,一个人上下学,又迟到,进来教室时又害怕你们每个人的眼神,又敏感你们说的话,没有人跟她说话,没有人跟她玩,每天要在学校熬上7节课,天天如此,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性格转变巨大,她还能喜欢上学!不神经质,已经算不错了。我现在要问的是:到底谁才是造成这一切的最魁祸手?在我眼里,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为何我们就对她心存偏见而又无法释怀呢?为何不宽容一些呢?我希望大家都能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是不是该帮帮她?”大家都低下头来。“老师,我们可以原谅她,但她要改掉背地里说人坏话的毛病。”“改,一定得改,还要向女同学检讨、道歉。”“我知道你们都很懂事,我希望这件事结束后,大家能主动跟她说话,跟她玩,不计前嫌,让她感动于我们的宽容,这也能对她性格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给别人快乐,我们收获的是幸福!谢谢大家的宽容,老师真心高兴教了一群懂事的孩子!”

把孩子们褒扬了一番,让他们心悦诚服,消除了对王同学的偏见,这算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动员王同学进来学校,进行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帮她打开心结,并要求她向全班女同学道歉,保证改掉坏毛病。她答应了,这说明她心里还是渴望友情的。有了事前的铺垫,事情就进行得很顺利,道歉时我也在场。记得当时我是差点哭了(强忍着,但还是被一些女同学发现了,这也好),是被王同学的诚心感动了。结局当然是完美呢,同学们对她很少有偏见了,她的性格也变好了很多。我又一次收获了做老师的幸福,源于学生,源于对王同学的不放弃与耐心!

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主观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以至于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不愿接近。教育者应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地指导他们,热心地教育他们,即使批评也要把握好度,引导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并且从内心对教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敬,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促进其成才。总之,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教育者必须以足够的耐心去爱护他们,使他们像好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三、鼓励法,或者说是拉拢法。

现在班里有一个超级淡定的“淡定哥”,同学们都这么叫,他也从不生气,反倒以“淡定”自居了,提倡“三不主义”,“不回答任何问题,不参加任何活动,不苟言笑”。无独有偶,班里还有一个“阿慢哥”,说话很慢,写字也超慢(经常考试不及格,因为时间到了,他只完成一半),特别喜欢问作业,又从不做作业。他还有两个异于常人的特点:特别喜欢盯着同桌看,而且是微笑着看,看得让人浑身不自在,差点发疯;另外,他动作也超级慢,经常迟到,但心态极好,即使迟到了,他还得在操场上绕一圈,再爬楼梯进教室,在进教室前他又得先靠着扶手休息一会儿才进教室,问他为什么,他说刚吃饱要走一走,“爬楼梯不是在走吗?”“哦!爬楼梯很辛苦。”当时我真是目瞪口呆、无语啊!教室里已经笑成一团,摆摆手让他进去,他也便若无其事地慢悠悠走进去了。对于“淡定哥”和“阿慢哥”,我经常是怒火中烧,却又无可奈何。班里的班干部、组长、课代表也是意见极大,就因为他们的淡定,他们的慢,让班干部们不能准时完成任务,矛盾冲突不可必免。作为班主任的我,这回得先当一下消防员了,灭灭火。于是我以极大的耐心与他们分别慢聊,一点一点地提出要求,一点一点地跟踪,再一点一点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表扬,肯定其一点一滴地进步,放大其优点,一步步地消除同学们心中的偏见,使之与大家正常交往,慢慢地融入集体中,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如运动会径赛等,再派几个同学跟着他们,与他们多交流,我也经常与他们有意无意地说话,尽量拉拢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帮其改正错误想法,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在快乐成功中体验成长的滋味,感受人与人相处的美好,从而摆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实证明,这种“鼓励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他们不仅改变了对“弱势群体”的看法,还在帮助“弱势群体”的道路上获得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成长。而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收获。

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弱点、缺点以至错误,要给予真诚、严肃的批评、教育和帮助,而决不能歧视、讽刺,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更要多给一些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我们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充满自信,激起他学习的兴趣,让表扬和鼓励成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班主任”就一个,学生有千百个,千百个人有千百种性格。我们试图改变他们什么,而又无法改变,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正面教育,从最为实际的问题入手,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原则,我想,他们虽只取这一瓢饮,但也能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一个“文明、团结、进取”的班集体也就创建成功了,“弱势群体”也不复出现,温馨的笑容将伴随着孩子们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