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阅读教学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阅读教学如何体现情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维对话的过程,文章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49-02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阅读能力,并在形成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为表达奠定良好基础的活动。是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中思想和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任何思想都是和情感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则更离不开以激发兴趣、促进情感共鸣为主要目标的情感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并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教学中培养情感,进行情感教育之重要。具体到阅读教学该如何体现情感教育呢?《课程标准》指出:“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再从“情感”二字本身来看,前者为情,后者为感,情为感动,感由情发。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以情激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一、重视文章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首先教师要有所感,有所动,有一触即发的澎湃之情。今天的阅读教学,我们追求那种“让学生带着课本走向老师”的境界,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走进教材,融入教材,而后再带着教材的情感来面对学生。只有这样,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前,在师生相见的刹那,学生才有可能被教师那种经过教材洗礼而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才有可能进入情境。对此,我也深有体会。记得从教之初,我最怕教诸如《我的战友》之类的文章,我总觉得那样的场面只能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我并不认为经过三十分钟的烈火焚烧就由“年轻”变得“伟大”了,我一直在想,他能动吗?他能站起来吗?他滚灭身上的火就能活命吗?那样,恐怕是照样得死!说不定,还要成为一个千古罪人……试想,如果教师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向学生,他的学生受到的将是怎样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你所讲的内容必须充满赞扬和热爱,必须对你所面对的教材有正确的情感评价,这是教师必备的情感准备。其次,要让学生感文悟情。《课标》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重感悟”,感什么?悟什么?我想,至少应有这样一个层面,就是要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领悟字里行间之情,从而在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到教材中走一个来回,既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文章所蕴之情,又要把所体会到的情感,还置于语言文字。学生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自然也就与文章情感相沟通,自然也就从内心深处接纳了这种情感并深受影响。

二、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投射给学生

教师进入教材,进入角色,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情感外现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师生一起与文本产生共鸣效应,从而使教学过程因教师情感的中介而发生质变。这是一种交往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智。它深藏于心却显于一招一式、一笑一颦,因此也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所介入的一切活动、行为做全面细致的考虑

其一,教师的导语、过渡语要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应属于“不是蜜却能黏住东西”的那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他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全班同学很快沉浸在对的怀念中,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可见,好的导语、过渡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来,给人以启迪,催人以奋进。

其二,教师的评价要得当。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及思维成果的一种反馈语言,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直接对话。教师的评价用语、评价语气、语调都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评价语言一般应以正面鼓励为主,通过简洁、中肯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欲,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帮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评价。

其三,要有善于传情的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表情、眼神、手势甚至人际距离等,给学生以某种暗示,从而达到心灵的互相沟通。这就要求教师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从你的微笑中感受到真诚和平易,让给学生少一点设防多一点安全感。当然,教师的表情也要随文章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你的变化中受到感染。

三、要注意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列宁曾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索。”同样,只有引起学生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索的教育,才能被学生内心所接受。

“每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应像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教师要在教学各环节中,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导点拨之下和教材、作者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感受快乐与忧伤,让学生在与教师、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客观、科学的态度。

(一)要有激活思维的提问

提问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好的提问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这样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也可以说是受这种良好情感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变得主动而有较强的思考产生,教与学的契合也将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要在质疑中激感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学生的质疑,一般经历三个过程,即零碎型――广杂型――价值型,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帮助学生尽快实现思维成果由“零碎型”向“价值型”的转化,在质疑中,实现文与情的最佳组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好之乐之”,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之进入“愤悱”状态,从而避免“讲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况发生。戴尔•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到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疑问,在疑中引情,疑中激情。

(三)要在合作中提升情感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互补,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激发兴趣,明晰形象,明确认识,升华情感。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情感

教学中,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抽象枯燥的概念和知识幻化为多彩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以及动听的音响,从而构成认识的桥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将心理冲动转化为饱满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对教材的处理同学生的认识活动、情感体验统一起来。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对于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行驶的情形,学生读过课文后很难弄清楚,如果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是如何靠改变一头一尾两个车头的“推”、“拉”行进的情形演示给学生看,不仅将难点简化,而且,在观看多媒体演示过程中,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并善于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将其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