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动了墙上的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文森特·梵高的名画《蓝色花瓶里的花朵》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画中那些花朵的明黄色正悄悄发生变化,渐渐转变为一种暗橙色。该作品的持有者第一次发现这种变化是在2009年,随后科学家们对作品的镉黄颜料进行了研究,找出了使其变化的元凶:清漆。
清漆又名凡立水,是由树脂加上溶剂组成的涂料。由于涂料和涂膜都是透明的,因而也称为透明涂料。在绘画中常用于固定素描画稿、水粉画稿等,能够防氧化,延长画稿的保存时间。
显然,画上的清漆是20世纪初为了保护这幅画而涂上的。对于以色彩著称的梵高的作品来说,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有人曾试图将清漆从画上分离开来,但是漆已经和颜料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了。如果要把漆剥下来,这幅画也就毁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取了两个略小于一平方毫米的样本寄给了化学家,他们将样品固定在有机玻璃板上,然后通过X光衍射测定颜料的化学成分。
检测下来的结果是,镉黄颜料和清漆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清漆由于光照和氧化,使得颜料中的镉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分解,硫酸根离子和清漆中的铅离子结合生成了硫酸铅,而镉离子则结合了草酸根离子、草酸镉和硫酸铅的混合物形成了这种暗黄色。
梵高一定没想到,自己的画会因覆盖的清漆而被损毁。事实上,绘画色彩变色是艺术作品中常出现的现象。绘画色彩的变色一般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绘画材料的选择、绘画技法、绘画作品的保存环境等等,都对画中的色彩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就曾因颜料本身而遭遇了色彩变色的难题。中国画的颜料主要以矿物色颜料和植物色颜料为主,另外还有铅白、朱丹等少量化学合成的颜料。
学者吴荣鉴在《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因》一文中谈到:“在敦煌壁画中主要用朱丹来叠染人物凹凸部,或以朱丹加白调成肉色,用量较大,朱丹在长期强光、高温、高湿度下会变成黑色。”
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壁画中也时有发生。过去,许多专家认为,敦煌壁画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古人使用的颜料中含有铅粉的缘故。铅粉氧化,从而导致壁画变色。但新的科学分析表明,敦煌壁画中人物画的色彩中并没有使用铅粉。
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壁画中人物画颜料进行了X光衍射分析,结果发现敦煌壁画变色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朱丹等颜料成分经过千百年的氧化反应,彻底改变了初绘时的色彩;二是植物颜料直接褪色,被下层变化的色彩上翻而掩盖其本来的颜色;三是敦煌土质是经海水浸泡过的海底床,含有大量的碱性元素,成为颜料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另外,有时由于作者对材料的性能不够了解,忽略了正确的操作规程,也会导致各种画面变色现象的发生,即使是美术史上的大师,也难免犯下此类错误。在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因没有采用历史悠久的湿壁画技术,而用坦培拉在密封得很差的壁画上作画,导致湿气透过墙壁浸入到色层里面,所以颜料在画完后不久就开始剥落。
绘画的保存环境对绘画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潜在的,由此所造成的变色、褪色现象往往更加复杂。
一般博物馆中对于不同绘画作品的照明有一定的照度标准,应选用色温小于3300K的光源作为照明光源。空气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0%左右,湿度过大,不仅容易生长霉菌,还会造成油画中光油层发白变色。
比如随着参观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游客越来越多,莫高窟也因此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洞窟空间有限,内外自然空气交换差,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导致壁画变色。
如此看来,不管是化学反应的作用,还是人为的因素,抑或是光照、湿度、温度等周围环境的影响,都可能造成绘画作品的损害。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优秀的作品,发现并了解其因变色而导致损害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