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柏林绿色开放空间景观历史发展脉络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柏林绿色开放空间景观历史发展脉络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柏林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早期的传统古典园林到整体景观规划,经历了一系列理性发展的过程,而二战破坏与东西分裂并没有终结其发展脉络,今日的柏林绿色开放空间景观规划依旧遵循早期的发展思想,柏林已成为欧洲最绿的城市典范。

关键词:绿色,开放空间,景观历史发展,柏林

柏林是欧洲最绿的城市之一,绿色开放空间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1/3,从航拍图上看,柏林几乎完全被绿色笼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城市,而这不仅归功于二战后的景观重建,更与早期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景观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自德意志帝国建立至今,柏林绿色开放空间景观历史发展可以分为4个部分:

1. 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后(1870-1919年):皇家法令到理性管理的过渡

德意志帝国成立前,柏林的城市问题都是由普鲁士国家通过皇家法令、财政和警察措施而支配解决的。到1840年,只有林荫道菩提树下大街和大蒂尔加滕可供市民散步休闲娱乐。1870年,柏林市议会才特别设立了“公园委员会”,自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柏林园林管理历史。伴随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口激增,迫切需要增加更多供居民娱乐休闲的城市开放空间以缓解城市压力,此时增建的公园主要是以古典的传统园林绿化风格为主。

1910年,针对居住区内社会和卫生状况的弊端,公园委员会提出功能分区和分层建设的原则,起草总体城市交通与城市开放空间规划,通过竞赛征集意见。获奖的Jansen规划对城市开放空间提出富有经验的独特见解,规划出由森林、公园、花园和草地组成的小内环和大外环,两环间由放射状的绿廊连接并一直延伸到高密度内城区,其中积极保护开放空间的思想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Jansen规划是柏林第一个整体性规划。基于这一规划,政府出资购买了近郊许多市镇领地和永久森林,还建设了大量的公园绿地。而此时的现代园林设计风格也有所转变,开始注重以文化或运动为主题的功能性空间设计。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920-1947年):景观繁荣期到严重的城市损毁

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结束君主制成立魏玛共和国,新大柏林拥有380万人口,并在各区分设园林办事处来解决具体工作,管理与维护市政公共设施、苗圃以及包括墓地在内的所有公园。1921年柏林一共拥有1339亩的公园、绿地和广场,占城市面积的1.5%。为了给战败后解散的军队、难民和全球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失业者找到工作,在多方资助下,柏林开始了43个大型运动和游乐公园的新建计划,这些面积巨大、功能混杂的公园,更多强调功能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观赏,绿色开放空间扩大了近1300ha。出于居民健康考虑,政府制定新的标准,设立法律来保护树木、河堤道路及公园设施,并以Jansen规划为模板起草城市开放空间的整体规划,将一个环状绿地和绿色走廊相连接,森林、草地、公园和水域形成复合系统。这一规划十分具有远见,现在城市的公园、配给土地、公墓、广袤的森林和农业区就是在这一规划中被落实下来的。

1939年二战爆发,公园中新建了防空洞,还种植瓜果蔬菜作为战争补给。1937年希特勒为了体现其纳粹思想核心,在城市中心规划了120米宽的东西与南北轴线,对城市开放空间则主张将相互关联的绿地系统结合。纳粹的失败终结了“大柏林梦”,柏林也成为一片废墟,仅城市西侧就损失了约11万颗行道树, 2200ha绿地被毁,二战是柏林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就建成以来遭受的最大一次毁坏。1945年全城展开修复工作,清除的杂物碎片被堆积成瓦砾山置于公园里。第二年制定的Scharoun规划采取了将自然景观融入生活的重建方式。

3. 东西两德分裂时期(1948-1989年):功能性基础建设与绿色网络发展

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德国分裂为由苏联管辖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美英法管辖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东柏林:由于资金紧缺,东柏林修复工作主要以功能性为主,满足基础生活需求,并极具苏联特色,在公园里新建了苏联军人公墓与纪念碑,筹建了社会主义示范街道。对绿色开放空间更是讲究简洁朴素,除了恢复原来的绿地公园外,仅增加了一些体育设施和创业园,直到60年代初建设风格才有所转变,住宅空间中出现了带有装饰效果的公共绿地。

东柏林的景观规划师将住宅区与城市公园连接在一起,并出于表现国家政治和文化荣誉的统一而建造了几个独特的绿色开放空间,且将其定义为城市长期的绿色景观规划重点。1982年德国文化交流活动“城市公园-公园城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展览”在电视塔举行,这次展览使得庭院与庭院绿化的主题在东德城市发展活动中不断开展,3年时间内柏林有近10,000户庭院被美化。

(2)西柏林:西柏林绿色开放空间延续战前的发展经验,成立了绿色空间与园艺部门来负责修复与城市绿化工作。施普雷河与周边市区的旧码头和港口被改建为公园并被绿化覆盖。1949年颁布的法规中提出一项重要的绿色空间计划,城市由公园和绿地所构成的网来划分,尽可能将现有绿地和运动设施纳入绿色走廊,重新分析景观现状并恢复已破坏的景观。主体绿色走廊连接城市中心与郊区,并由二级绿色走廊相互联系,1970年绿色空间规划建设已基本完成。

1981年绿化园林建设部门正式更名为“景观开发与开放空间规划部门”,归属于新的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部门管理。在自然保护法的基础上,野生动物保护也被纳入了整体城市景观规划中,以实现保护自然、景观和绿色空间的目标。在住宅环境方面,主要对庭院、屋顶和外墙进行改造。基于联邦德国园艺展的契机,1985年90ha的休闲公园落成,这是继20年代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市民公园,可供约600,000人在此休憩。

4. 统一后的重建时期(1990年至今):作为整体的城市绿色景观发展

1990年东西柏林合并,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管理措施,并制定城市整体景观和物种保护计划,这是50年后的第一次对于绿色开放空间的全市指导规划。新方案规划了两个圆环,包括现有的公园、小花园、墓地和一些待建公园;此外还设立了为非机动交通所设计的专用道网络,用于圆环之间的联系;基于城市生态补偿的概念,在河岸处与住区间等地又筹建了更多的绿色空间。

2000年城市规划发展部建立了新的城市发展观,主张将城市和开放空间规划的重点落在模式转变上,针对上世纪90年代建筑活动的减少和公园可用资源的发展与维护,未来的战略是对绿色植被资产和开放空间网络的建设。由于之前大量建设所造成政府财政资金紧缺,因此指定了优先发展的方案:综合的城市缓和规划;20条非机动交通专用绿道的链接(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网络的链接);临时绿地利用策略。其中, 20条绿道项目已初具规模,没有连通的路段也已找到临时的替代来保证整个网络的完整性。通过非机动交通让人最大程度的与绿道、城市绿地公园发生对话,以人的活动来促进景观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绿色交通与绿色开放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整体。

综上所述,柏林绿色开放空间的发展十分尊重历史经验,以早期的规划思想为基础,逐渐补充更新功能性、规划面积、网络系统、生态保护等方面,使其形成综合的系统网络,二战后的特殊发展并没有过多改变绿色开放空间的发展脉络,统一后的柏林积极利用绿色交通将绿色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柏林”,这也正是柏林未来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