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鼻应用激素和减充血剂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鼻应用激素和减充血剂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鼻应用激素与减充血剂对小儿分泌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5例,两组患儿均行腺样本切除与鼓膜置管术,术后对照组患儿给予减充血剂呋麻滴鼻液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的鼻喷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复况与中耳感染率,并开展比较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44例,总有效率97.8%,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经鼻应用;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30-03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1],主要由于咽鼓管不通畅或阻塞后等引起的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的病理改变,并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2]。幼儿期的中耳炎不仅导致患儿听力下降,亦可引起患儿言语发育障碍[3],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研究以2012年1月―2013年2月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5例,均存在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临床表现。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10岁,平均(5.9±1.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0.2±0.9)个月,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29例,气导听阈平均值为(40.7±2.6)dBHL,气骨导差为14~45 dB。观察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11岁,平均(6.3±1.5)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1.0±0.7)个月,单侧发病13例,双侧发病32例,气导听阈平均值为(40.9±2.6)dBHL,气骨导差为12~43 dB。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经耳镜检查显示鼓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陷,表现为淡黄色或琥珀色,并有少量患儿存在液平面与气泡影。开展鼻咽部的CT检查,结果确定腺样体发生肥大情况,并排除鼻咽部位发生占位性病变者。

1.3 方法

85例小儿均给予腺样体切除与鼓膜切开置管术,首先对患儿开展全身麻醉,在耳内镜的辅助下开展手术,纵行切开耳部鼓膜,将鼓室内部的积液吸出,在利用置管器放置T型通气管。在鼻内镜的辅助下将胰样体切除,对合并扁桃体肥大患儿给予扁桃体切除术,合并鼻窦炎者行鼻负压交替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患儿开展抗生素口服1周。对照组经鼻给予减充血剂治疗,药物选择呋麻滴鼻液(批号:国药准字H31022695),2~3滴/次,2次/d,持续用药治疗1周。观察组经鼻给予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批号:国药准字H20056603),每侧鼻孔内各2喷,1次/d。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设定疗效标准为:①痊愈: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鼓膜的标记清晰,气导听阈导差的减少15dB以上,或者气骨导差

1.5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是以中耳负压、积液为特征并引起听力下降的重要病症之一[5],特别在儿童中发病情况比较多。发病患儿会产生耳道内的堵塞感与闷胀感,经常在感冒会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为耳部隐痛、耳部抽痛、间歇性耳鸣、听力逐渐减退等。国内大多研究均认为咽鼓管功能变化是小儿发病的主要原因。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鼻窦炎等疾病以及鼻腔内分泌物均会对该病产生危险因素。研究表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作与腺样体增大的程度息息相关,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治疗、手术治疗及微波治疗等方式。在治疗时应先开展必要的抗生素药物治疗,清除炎症后再利用稀化黏素类将咽鼓管的内外部压力减轻,对病情较重患儿可以增加手术治疗,该研究中开展了腺样体切除与鼓膜切开置管术,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由肾上腺分泌的甾体激素,以皮质醇为主要的构成元素,能够改善人体内代谢与合成,并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等增强免疫的功能。能够有效的对患儿产生血管收缩和减充血作用,同时又具有稳定血管内皮屏障和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黏膜水肿作用[6]。还可明显抑制变态反应,促进细胞因子达到新的平衡减轻超敏反应对中耳的损伤,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药物[7]。

该研究中首先对患儿开展了腺样体切除与鼓膜切开置管术,手术成功将小儿鼓室积液吸出并有效切除胰样体,术后给予了抗生素药物帮助患儿消除炎症。然后,对照组患儿利用减充血剂的作用开展了呋麻滴鼻液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的治疗。研究中选用的糖皮质激素为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在小儿鼻炎与鼻窦炎的治疗中消炎、消水肿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经鼻应用激素能够起到良好的消炎与消除水肿的作用,可以促使腺样体减轻炎症反应。同时,经鼻应用的安全程度较高,对用药剂量与时间上无过多限制。国内学者周涵等[8]开展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研究中应用口服与鼓室内注射的2种不同方式给予激素药物治疗该种疾病,并以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经过临床治疗1个月后,3组的治疗效果分别88.2%、90.6%与69.2%,前两种方式的疗效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结果证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该病的疗效较好,不同使用方式不会对其效果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