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央视学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央视学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11月20日,我来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活动直播组,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三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节目的全过程,包括前期的策划、人物征集、颁奖盛典的录制等工作。在这个节目实习期间,我一面感受着新闻工作带来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另一面也在思考着央视这个平台带给我的理念和教育。

初到央视

此次到中央电视台,虽不是我第一次实习,但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忐忑不安的。在从兰州到北京的火车上,我琢磨了很多:自己在央视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一时间,内心的不安早已超过了刚踏上路途时的兴奋感:毕竟,那里是央视。

第二天上午9点半,我来到了活动直播组所在的京门大厦,这比约定的11点提前了大约一个半小时。10点半,在那附近徘徊了一个小时以后,我才“准时”进入了活动直播组的办公室,见到了《感动中国》的制片人朱波老师。朱老师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为人幽默且待人和善。简短的聊天后,朱老师为我安排了一位“师父”。师父叫刘凯,说起刘凯这个名字或许人们并不熟悉,但是每年由他撰写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却是脍炙人口。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大型公益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该栏目自2002年开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内容,5年来已向全国观众推出了五十多位年度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在《感动中国》工作的第一周,我遇到了这样几件事:其一,办公室的卫生不由实习生打扫,由专门的清洁工负责;其二,在某一天的早晨,我的师父拒绝了我为他清洗茶杯的要求。后来,另一位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你们是来学习的,如果我们让你们干多了这些事,不仅浪费你们的时间,对你们也没有多少好处。”其三,组里的气氛时而紧张,时而轻松。工作起来每个人都像拼命三郎,为工作甚至争吵、流泪,只求能将节目做得更完美。闲余时分,却是另一番景象,办公室里的制片人朱波老师有时候被叫做“朱头”,还有不少老师都有自己的独门外号……

“渐入佳境”

刚去的时候,可做的工作并不多,我从熟悉工作环境和办公室的人开始,一边学,一边做,不仅跟自己的师父学,跟别的老师学,也向其他实习生学。小到收发传真,拟写公函,给其他办公室的老师送一份文件……虽然并不全与《感动中国》相关,但我都期望能从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学习机会,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因而对于这些工作,我也都乐于完成。

第一周,收集人物资料,编写人物事迹。

第二周,继续负责人物资料征集,撰写《感动中国》评选启动的通稿……

第三周,联系推委会成员,为新浪网、央视国际的“感动中国”专题提供素材,更加细致地整理人物资料……

《感动中国》是一档大型电视节目,需要活动直播组、特别节目组、《东方时空》、技术部等多个部门的联合协作,活动直播组既是整个节目的基础,也是全部工作的核心,更是所有协作部门的纽带,其中的工作也极其琐碎。来到直播组的前三周,做得最多的就是接电话和整理人物资料。工作看似简单,却又大有学问。由于每天收到的被推荐人物非常多,节目组的人力、物力都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物都进行采访,这就需要借助网络、书报以及各地方媒体,尽量多地搜集人物的资料。由于能够看到的几乎都是二手材料,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一个人物的同一个事件,不同的文章很可能出现不同的描述。为避免造成失实或部分失实,对于所有初步符合候选人物标准的被推荐人,我们就尽可能找到所有的相关报道阅读,语焉不详的部分则打电话到相关地方或单位进行核实,最大程度上保证人物事迹的真实可信。

每天,面对着各色推荐人物的人和被推荐的人,体味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心灵感动,工作虽然在一遍遍重复,却分分秒秒都不乏新鲜感。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在《感动中国》的工作,“渐入佳境”,是一位老师发给我的一条短信,也是对我一段时间的工作小结。

推荐李桓英

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感动中国》实习期间,我对此有了切身的体会。12月中旬,《感动中国》评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名候选人已经确定,并将要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十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这个名单里,我看到了一个名字―――李桓英,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却又备感欣喜。李桓英是一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早年和家人一起移居美国,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放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优越工作条件,离开了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家人,孤身一人回到祖国,矢志麻风病防治工作而卓有成效。最初,我在某一网站上看到了她的事迹,很受感动,遂整理出来添加到《感动中国》被推荐人的大名单里,并向我的师父和制片人进行了重点推荐,经过制片人、主任、台长等各个环节的层层上报,最终,她的名字出现在20名候选人中。而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这个节目中起到这样的作用。

20名候选人刚一确定,我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编写书稿。每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出来以后,节目组都会出版一本书,书名也是《感动中国》,既是对节目的总结,也是为了让感动延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心里没底到得心应手,一个多月下来,十余万字的书稿付梓―――《感动中国》的另一种形式在我的手中一点一点地完善。将书稿交付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天,阳光很好,风却很大,与那里的编辑谈完我对《感动中国》一书的设计想法后,走在出版社所在的胡同里,回想起在《感动中国》实习的点点滴滴,心里感到十分充实。

2007年1月14日,参加《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录制的全体工作人员入住位于北京大兴的星光影视园,两天后,颁奖盛典将在这里进行录制。在星光影视园期间,《感动中国》进行了多次演练。每天,我和所有工作人员一起,从早晨7点半开始忙碌,一遍遍地走台,一遍遍地调整,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房间,已是晚上11点以后。琐碎的工作需要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持续保持亢奋的工作状态,以至于晚上做梦都是《感动中国》的录制串联单……

敬业的老师们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不少观众都期望着能和《感动中国》一起,再次向红军―――这一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群体致以崇高的敬意。然而,在《感动中国》人物征选的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红军曾被排除在20名候选人之外。得知这个消息,敬一丹老师很惊讶,也有些失落。接着,她给大家讲了几个关于老红军的故事,动情处,她的声音哽咽了,眼睛湿润了,节目组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总导演樊馨蔓的眼圈红了,她说:“敬大姐,向红军致敬,还有希望吗?您能把这些故事也讲给观众听吗?”两天后,我接到通知:将红军重新添加到候选人中,并作为特别致敬单独列出。我们都知道,这是敬老师奔走和努力的结果,她讲的故事一定也感动了《感动中国》的决策者们。最终,在2月26日播出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全国的观众听到了敬老师曾经讲给我们的故事,也看到了敬老师噙在眼里的泪水。

1月14日下午,在即将入住星光影视园前,颁奖盛典的全体工作人员召开了一个工作会,布置每个人的具体工作,细化演练和录制的每一个步骤。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总导演樊馨蔓给几位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17日下午正式录制时,他们都必须穿上深色的衣服。这是因为,录制节目的时候,这几位会根据节目需要随时走动,然而他们的移动将会对节目的视觉效果造成一些影响,会使画面看起来不干净,穿上深色的衣服无疑会把这种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在我的眼里,樊馨蔓老师是个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人,有关颁奖晚会录制的一点一滴,她都会悉心考虑,周到掌握。

在《感动中国》,三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有幸见到了一群优秀的中国电视人:制片人朱波、总导演樊馨蔓、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策划刘凯、舞美师慕峰、灯光师刘文豪……他们严谨认真、专注电视、尊重观众、重视个性。《感动中国》评选出的人物震撼人心,在其中工作的那些人同样令人心生感佩。

回到校园,我开始着手写一些有关《感动中国》的论文,眼前也在不断浮现出《感动中国》的人和事。校园的宁静与此前《感动中国》带来的心灵震撼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让我更多地开始思考三个月以来的收获。正像我的师父刘凯老师说的那样,我度过了“战斗的,有意义的,永远也忘不了的三个月”。感谢在央视期间,我有幸遇到的所有老师,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教会了我不少东西,三个月里,我收获的远不仅仅是几篇文章,更多的,则是一笔人生财富。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