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翟明国:厚重地学承载家国深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翟明国:厚重地学承载家国深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是兢兢业业的地质学著名专家,他是该领域至今工作和活跃在第一线的院士,他的斐然成绩为世界瞩目,他用自己的研究为国家创造财富,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翟明国院士――一位为中国地质学奉献了三十多年汗水和青春的科学家。

翟明国,1947年12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读研究生,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任研究员、博士导师,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副所长、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等;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变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

奋发图强 勤于求索

1966年,在北京人大附中读书的翟明国,因品学兼优,获得了一个直接保送北京大学的名额,接踵而来的“”却让他无法圆梦北大,1968年,他和一批北京知青来到天山脚下的军马场,成为了一名牧工,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环境里,过着艰苦的生活。

梦想在翟明国的心中随着生活的磨砺变得越来越坚定,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消退,1973年,翟明国受组织的推荐参加了迟来的高考,并以新疆哈密地区第一名的身份考上了西北大学地质系,让梦想得以延续。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大学的每一天他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毕业后又因为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

1979年,研究生考试刚刚恢复,翟明国看到了获取更多知识的希望,他立即抓住了这次机会,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学专业,经过三年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作为其分支的岩石专业,对如何认识历史,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翟明国栉风沐雨三十载,作为地质科研的领军人物,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勇于创新,先后参加、主持过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基金委的多个重大、重点研究课题;主持和参加过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钻研攻坚 震铄古今

多年来,翟明国针对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结构与成分、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作用的异同等前沿核心科学问题,集中研究华北陆块以及相邻地区,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关于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方面的研究,翟明国在华北克拉通发现了早前寒武纪形成的高压高温麻粒岩-退变榴辉岩地体,改变和修正了由于一般认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地温梯度比显生宙高,因此不存在高压变质带,也不存在与显生宙可以对比的构造机制的传统看法。这些高压岩石的变质历史,指示了和显生宙碰撞造山带类似的成因,同时它们很高的温度又明显与显生宙碰撞造山的机制有差别。

他通过对在地球早期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地质历史上没有重复的代表性岩石“条带状铁建造(BIF)”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引人注目地与世界其它克拉通地区不同,即主要形成在太古宙而不是早元古代;不仅出现在绿岩带中,也大量出现在高级变质岩区。这一研究对于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和找矿方向都提出了新的看法。

根据多年研究,在经典定义的基础上,翟明国将克拉通化的概念概括为:形成稳定的上下大陆地壳圈层,并与地幔耦合的地质过程。他通过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重大事件的厘定,提出华北早前寒武纪陆壳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由垂直到横向转变的三阶段构造模式:(1) 华北克拉通的地壳主要形成于29-27亿年,增生方式以古老地核为中心垂向生长;(2) 26-25亿年发生微陆块间的拼合,基本形成了现今规模的克拉通。 (3)华北克拉通最强烈的变质事件发生在19-18.5亿年左右,并随后进入华北准地台的地质阶段。

关于早期大陆壳的结构与成分方面的研究,翟明国建立了华北早前寒武纪下地壳剖面,具有稳定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层,代表最下部地壳,比国外等经典前寒武纪下地壳剖面更完整,主要组成是麻粒岩相的中酸性片麻岩及辉长质岩墙(体),其波速和现代下地壳基本相同。他提出华北克拉通之下的现今下地壳可能已经部分或大部分被中生代形成的辉长岩下地壳置换。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麻粒岩和石榴石辉长岩捕虏体代表了现代下地壳,它们是以板底垫托形式在深部形成的辉长岩,时代在140-120百万年;还有的捕虏体是中生代强烈叠加变质的前寒武纪下地壳麻粒岩。说明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下地壳有大规模置换,由此论述了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下地壳的行为与作用。

通过对显生宙造山带的研究,翟明国提出了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机制具有本质性差异,其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壳的地热梯度在早期与现代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地质历史上不具重复,这也指示了早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大陆动力学机理是存在差异性的。

这一项研究成果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地球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

研以致用 矿业先锋

与单纯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不同,翟明国一直响应科技兴国,他认为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创造财富才是自己多年潜心科研的价值所在。

矿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矿产资源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和保证,是国家基本战略的主要部分。

地质学专家翟明国针对东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特点等现状,将目光投向了我国北部地区。他带领科研团队以赤峰作为长期稳定的科学实验基地,全面参加到赤峰市地质矿产资源的基础研究、找矿勘查、采矿冶炼、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发展规划以及咨询评估等各个环节,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政府搭台―科研引路―地勘先行―企业唱戏的新型工作模式。

翟明国及其科研团队准确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的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跨国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针对世界各地矿产资源特点现状,他在关注国内的资源勘查的同时,也把视线投向了国门之外。

翟明国认为,在矿业的跨国开发中,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矿产资源消费需求也成比例的增长,这无疑加大了地质勘探的科研人员在找矿的难度系数,与此同时,商业性探矿市场未能形成,探矿投入锐减,中国固体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呈快速下降趋势,若干重要的大宗矿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为此,中科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长期研究提出,应该系统谋划,开源与节流并举,从六大途径全方位构建可持续资源体系。所谓六大途径全方位构建可持续资源体系指的是:立足国内,找矿增储;开拓境外,以更经济、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境外资源;研发新资源技术,开拓新型替代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研发资源节约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并扩展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

如今的中亚诸国、蒙古国、中国北部的新疆、内蒙和东北三省、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成矿带,汇集了众多巨型金属矿床,是全球三大构造成矿域之一。因此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进行联合,可以了解整个中亚增生型造山带的地质格架以及矿产地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的战略咨询报告《实施积极的中俄蒙地缘战略,构建以我为主的东北亚资源基地》,得到了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关注,为了了解周边国家的地质和矿产情况,商务部和中科院合作启动了援助蒙古国建立地质矿产国家实验室的科技援外项目计划。他在2008-2009年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路线图的编写。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团前往蒙古国进行了考察访问,并与蒙古科学院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还对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进行访问并进行了野外考察,同时与地球化学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风化雨 硕果累累

在研究之外,翟明国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他常常鼓励学生们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他把地球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作为授课重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这一领域的深刻内涵。此外,他还主张与其他学科交叉促进,让后来者可以学习更为广博的知识。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让科研的精髓薪火相传。

翟明国目前担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担任了9个国家与部门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3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岩石学报”主编和2个国际学术刊物和10个国内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编委;国际冈瓦纳研究会执行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委员以及3个中国一级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共200余篇,主编和参与写作专著(论文集)29部,科技报告9部;SCI文章引用3000余次,。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因为突出的贡献,2009年翟明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三十载的辛勤,翟明国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每个角落,他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他却从不居功,只是一遍遍地强调:做科学研究,特别是从事地质学的研究,离不开强大的团队,任何成果都是团队的成果。

而今,这位年过花甲的科学家依然奋斗在科研的一线,他踏遍青山,雄心不老,他扛着中国地质事业的大旗,如夸父般执着地向着更光辉灿烂的明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