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言的音义同构现象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言的音义同构现象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长期以来,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被看做是语言的特性之一,近二三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语言符号不完全是任意性,也具有象似性。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特征出发,介绍了其在语音层面的象似性——音义同构。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本质,丰富语言象似性学说,并且有助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此外,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若能将语音与语义相联系,则可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并激发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任意性;象似性;音义同构;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70-02

一、引言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广为语言学家接受。任意性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或者联系是不可论证的,即符号与其所指之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家开始关注人类的认知在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开始提出质疑。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遵守象似性原则,如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其中语音象似性研究源远流长,例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曾指出:“语言学家必须始终牢记形式和意义,因为语言的语音和语义、形式和功能是不能分割的,完全忽略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语言科学已造成了损害。”韩礼德的某些观点和方法论也认为语言的每个层面(包括语音层面)都与意义有关联,语言形式和意义不能看作两个独立的范畴。随着音义关系研究的深入,其理论和实用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义关系从一种语言现象发展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音义学,更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的本质、起源、发展,而本文将关注的正是英语中音义之间的同构现象及其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音义同构的定义及举例

音义同构,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符号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现出某种心理—生理的契合。音义同构现象其实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语言中,但是世界各地语言的演变过程各不相同,音义同构现象则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本人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和研究,发现音义同构现象存在于大量英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中,下面我将从语音的听觉、发音和联觉三个角度对英语中的音义同构现象加以举例说明。

1.听觉同构。英语的语音和语义在听觉方面的同构的表现形式是拟声,拟声词被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并且词的语音和它表示的某种意义有不可否认的内在联系。从被模拟的对象来看,拟声词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模拟人发出的声音,其中包括Mn(嗯),ouch(哎呦),whisper(悄悄低声地说)等;二是模拟动物发出的声音,如:meow(猫叫声),hroar(狮虎的吼叫声),neigh(马嘶叫声)等;三是模拟自然声音,如dingdong(叮咚声),swish(嗖嗖声),creak(断裂声)等。以上所列的拟声词其语音都直接表示或反映了词所代的词义,因此我们说拟声词是音义同构的。

2.发音同构。发音器官和方式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吗?要证明这一点,我就要着手于音位—最小的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由于不同的音位发音时的舌位、口形各不相同,其强、弱、刚、柔的发声属性也不相同,因而表达的语义内涵也不同。在英语中,元音/i/发音时舌位高、开口小则常小的含义,而元音/a:/发音时舌位底,开口大则示意大。例如,英语单词表示大小的little(小的),teeny(极小的)对比large(大的),vast(巨大的)。除了元音/i/和/a:/,在英语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可以证明音义同构在音位发音方面的存在,例如:爆破音/p/位于词末时,常表示撞击声、爆裂、破碎,如:pop(砰然声),clap(拍手声),rap(轻敲),bump(撞击),snap(突然折断),rip(撕开)等。鼻音鼻音/m/常用来象征人或事物的声音或状态含浑不清,如murmur(低语声),mutter(喃喃自语),rumble(隆隆作响),dim(昏暗的),muzzy(迷糊的)等。

3.联觉同构。在音义关系的研究中,人们绝不能忽视联想、通感所起的作用。英语里有许多词,它们的某些字母或字母组合所产生的读音能给人听觉上的刺激,从而引起在意义方面的联想。这些词的发音由于长期重复的使用被表示某种含义或情形,最终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的音似乎具有了固定的意思。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例解释了英语中音义同构现象存在的几种形式,证实了音义同构现象确实客观地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英语语言中,这些都是人类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价值判断的时候,其心理活动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三、音义同构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的建构材料,在语言的习得和交际过程中扮演关键点的角色。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经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学生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觉得费时费力,鲜见成效。此时,教师应紧密结合单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效应,从而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并且提高在上下文的线索中猜词义的准确率。首先提到的是拟声词,为了方便记忆,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可将拟声词按照模拟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模拟人发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金属的声音,液体的声音等。此外,因为拟声词的发音与其所指的声音最相似,教师可以将拟声词放在相关的语境中,学生很容易将情景和声音联想到一起,那么记忆单词就省时省力了,例如,“The car rumbled past.”“The wind whistled,the rain puttered and the horse neighed.”其次,我们要提到的是音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位发音时其强、弱、刚、柔的属性不同,不同的发声属性表达不同的语义内涵,那么学生在词义辨析方面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学生如果知道元音/i/发音时舌位高、开口小则常小的含义,那么在下面的多项选择题中,可以很容易地判断nibbled的意思为“一点点地咬”,选B。The boy nibbled the biscuits and smiled to his mother.A take big bites;B take small bites;C swallow)。最后,如果单词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音产生联想,通过一些辅音丛的象征意义建立音义联系。一旦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大量的积累,当他们在阅读中遇见相似的单词时会容易地判断出单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如果学生知道/sl/有“滑、滑动”意思,那么对他们来说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就不困难了,“…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研究音义同构的新视角,大量举例证明了音义同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义同构的研究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认识,有助于词汇教学,能让很多词汇解释合理、自然;另一方面则是丰富了音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音义同构现象为音义间找到了一些联系,但它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语言现象,语言仍然具有任意性的特点。该论文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否认语言的任意性,而是对象似性作为语言本质的一种补充。本人想通过此论文来唤起人们对语言音义同构现象的兴趣,并希望能通过共同努力挖掘其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Wilkins.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The M.I.T.Press,1972.

[2]辜正坤.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

[3]贺川生.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作者简介:王帅(1987-),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钱兴(1986-),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