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床生化在分析过程以外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床生化在分析过程以外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各种自动化分析设备在临床生化分析中的普遍运用有效推动了临床生化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分析的批内与批间变异也大幅下降。基于这种方法学的调整以及标准品品质的改进,测定效果也更加准确。但在实践中,多数测定误差的形成往往存在于分析过程意外,因此,我们必须对临床生化在分析过程意外的质量控制问题加以重视。以下将主要从采血器械选用、样本采集及送检、样本处理以及生化分析后这四个环节对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临床生化;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中国分类号】 R69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71-01

一、采血器械选用方面的质量控制

一直以来,我国临床生化检测缺少统一的采血器械,反复洗涤过的玻璃试管、一次性塑料试管,这两种采血器械是目前我国临床生化检测工作中较常见的两种采器械,但从某一角度上来看,这两种器械都可能对采血样本的质量形成一定的影响。首先从反复洗涤的玻璃管来看,若试管没有达到彻底洗涤的标准,出现洗涤不净的问题,那么溶血或者是残存物质则会影响采血样本的质量,进而对测定结果形成干扰;而从塑料试管的应用来看,塑料的材质会容易造成血液的自然凝固,血清析出的时间因此而延长,如此一来,测定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近几年,我国部分医院开始选用真空管的采血系统进行血样采集,此真空的采血系统中设置了安全的管盖,真空管为硅化材质,针头也选用标准的针头,所以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这种采血器械可以有效降低从采血到最终测定这一完整过程中血样污染以及血样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避免体外溶血的出现,进而将测定误差降到最低,使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得到保障。

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一采血器械作为标准器械,在国内的医疗结构的临床生化工作中进行相应的推广和普及,以便于从采血器械选用的角度上对临床生化在分析过程以外的质量问题加以控制。

二、样本采集及送检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生化检测的整个过程中,检测样本的采集工作通常内部护理人员负责。但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因缺乏对临床生化检测的深入了解,所以其对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通常会出现与标准要求不符的情况,使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在样本采集及送检的环节,以下三方面问题是护理人员应着重注意的。

(一)注意采血的和时间:根据临床检测以及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发现,采血的差异会引起测定结果的不同。从立位采血和卧位采血来看,相关人员对这两个采血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综合性比对,在17个项目的测定结果中,立位采血的测定结果中有12个项目高于卧位采血,其中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这几个项目的差异较为显著。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采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血的统一,主要以卧位采血的方式为主。

而从采血时间上来看,因血液的脂浊能够散射一定的光线,从而形成对吸光度的正向干扰,使某些项目的测定出现偏差。研究发现,在PH≥10.0的环境里,乳糜中含有的甘油三酯会发生皂化反应使血清变清,进而影响各项比色测定的结果,与此同时,高蛋白饮食能够使人体血液中的TP、尿素氮(BUN)尿酸(UA)与血氨等物质的浓度增加,饮酒则会造成人体血液中UA与乳酸含量的提升。所以,除了部分特殊性的检测项目或者是急诊以外,采血工作应在清晨,患者空腹的条件下进行。另外,当患者正在输液或者是刚刚完成输液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不能在其输液的手臂采血,避免影响测定中钾(K)、钠(Na)的测定结果。

(二)保证采血操作的规范性:临床生化检测工作中,溶血是一种常见的干扰因素,溶血的出现会使K、镁(Mg)及醛缩酶等的测定结果偏高,同时也会造成J-G法胆红素的测定结果偏低。而一般情况下,溶血的出现大多是因采血步骤的不规范性和采血技术的不熟练性等采血操作上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护理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血操作的规范性,保证顺利采血,采血之后拔下针头方可将血液注入到试管当中。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出现较严重溶血的样本,不能够用于临床的生化测定,必须在送检的过程中对这部分血样进行着重标注,以便于对临床医师进行必要的提醒。

(三)控制好血样的放置时间:临床试验表明,若血液放置时间较长,测定结果中葡萄糖与碳酸氢根的含量会偏低,LDH活性、天门冬氨酸的转氨酶以及血钾等成分的含量会增加,而部分酶的活性也会有所降低。所以在进行血样采集及送检的环节,护理人员应尽快将采集之后的血样送交给相关部门,而相关的负责医师则应当对血样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检测,以避免因血样放置时间过长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样本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

当检验科收到护理人员送来的血样之后,首先要避免血样长时间放置,取而代之的则是尽快对血样进行低速的离心处理,将血浆或者是血清进行分离,将分离后的血样在45℃的环境中进行10分钟的水浴,而后以3000转/分的离心率离心处理5分钟。当然,现代自动化分析设备的应用使血样的即时生化测定变得更简便,也提高了检测的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样本处理的过程中,相关医师必须排除黄疸、脂浊以及溶血等这些异常情况对于样本观察结果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抗干扰处理。若无法排除干扰,且发现测定结果呈异常状态,应及时进行原因的排查,必要的时候则应进行血样的重新采集和检测。另外,对于部分因特殊状况而无法进行及时处理的血样,必须先进行血浆或血清的分离,做好加塞处理将样置于4℃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以便于保证血样的质量,避免因血样变质而对生化检测的质量形成影响。

四、临床生化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完成以上三个环节的处理并不意味着临床生化检测的整体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要切实排除分析过程以外的因素对测定结果形成影响,在完成分析之后,相关人员还必须对测定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审核和校准,尽管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降低了测定报告的误差,但对测定结果进行审核的环节切不可少;其次,对于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来自于医师或者是患者的各种对测定结果的质疑和投诉,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并着手对室内质控图进行系统的检查,及时解决医师及患者的疑问,同时也可以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有效校准,不断促进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提升。

总之,随着现代临床生化检测技术、检测设备以及质量控制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临床生化检测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这并不排除部分可能引发测定误差的因素的存在,除了从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意外,我们还必须对各种分析过程意外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以便于切实为临床生化检测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礼仪,徐庆雷.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01).

[2] 于义征,刘希龙.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前沿,2010,(17).

[3] 金春明,刘广勤,黄永存.临床生化质量控制要点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07).

[4] 孙晶.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