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素材的挖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几年了,在其推动下学校教育纷纷注重个性与特色的彰显,教学策略的革新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对于教育对象的关注却忽略了,教育的人文意义有所缺失。即便有一些思想品德课程,又涂抹太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一种高蹈的道德宣言取代了基本的“人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校园伤害、暴力事件屡屡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各种社会不良思想和信息严重侵蚀青少年心灵……凡此种种,所以如何在青少年心灵深处构建一座高大的道德厦就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那么如何让道德教育既脱离政治意识形态的樊篱,又能够接地气,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可以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语文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明载体,语文素养即国民素养,如果一个人语文素养不高,他的武器便是戾气和谩骂,所以无法用道德来束缚自己的言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不仅包含着古人的艺术才华,创作天赋,而且彰显着他们的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道德情怀,给予后代子孙以丰富的精神养料。它是德育知识的载体,以文字为依托,强调“文以载道”其中的“道”即世俗生活的行动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综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先贤产生共鸣,在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人格魅力。让文章所表达的“道”真正为学生所懂,为学生所用。

一、自我发展之“道”

以北师大语文教材为例,在初始年级,以形象的寓言、童话、故事、传说等形式,能够让学生既喜闻乐见又收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如蒲松龄的《狼》教会了孩子勇敢机智;《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让我们见识了持之以恒的巨大力量;《童区寄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区寄的自信和坚强让他不畏,敢于斗争。同样,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闪烁着历史智慧的杰出个体,如《晏子使楚》、《曹刿论战》、《隆中对》等,这些优秀的个体,无一不是因为其出色的个人才华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既成就了个体,又捍卫了国家。

二、与他人交往之“道”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仁爱”“亲孝”“尊师重教”的德育思想,有许多名言警句为历代炎黄子孙传唱不衰,“爱人者人恒爱之”、“百善孝为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其中就蕴含了很深的德育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并不单单是喊在口中,而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就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样博大,就像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那样深沉;就像鲁迅因《藤野先生》让他心怀民族大义而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崇敬那样博大。学会宽容,谦让,感恩,尊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该是多么的温馨与美好!

三、与社会共生共荣之“道”

在语文教材中,“爱国”类主题的课文占了相当比重,但他们不是空头的说教,也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示例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渗透的爱国情怀。他们或直抒其志,如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怆、又如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n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更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乐观豪迈;或借山川来衬托,如《长江》、《黄果树瀑布》《静默草原》等;或通过革命先烈,科学家的事迹来表达爱国情怀,当读到钱学森、邓稼先、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的时候,口头的讲解就显得那么苍白,而学生早已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震撼,爱国的情绪油然而生。

四、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在语文阅读和写作中,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要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因为自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它能激发我们的灵感,调动我们的想像,表达最独特的自我,探索最神秘的存在,这正是作文之根本,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需要。我们聆听了江南烟雨中的箫声,我们看到了塞外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在与自然生灵的接触中,我们懂得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道理,学会了敬畏生命,珍惜自己。《最后一片叶子》、《蚂蚁》《小地主》等都像学生们传递着“动物有爱,草木有情”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说书中的语文高贵,生活中的语文更是书中语文的升华,只要我们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用语文素养做桨,守住内心坚守的道德底线,既使社会变幻莫测,你心灵的小舟永远会乘风破浪!

总之,语文教育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只要我们秉持“教育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不断开拓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相信我们孕育的将是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