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注射丹参注射液和甲钴胺注射液结合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周,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者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符合病例选择标准,采用随机、单盲、阳性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6例,对照组22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两组选穴相同,7天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不使用其他疗法和药物。结果:治疗组246例中痊愈167例,占67.89%,对照组220例中痊愈108例,占49.0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症状明显减轻和症状消失快的优势;不同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颈椎病;穴位注射;针灸治疗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发病率最高的,约占60%~70%。颈椎病因症状多元化,一经患病往往缠绵难愈,不仅长期折磨患者本人,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单侧或双侧颈肩部及上肢麻痛,过电式串麻,颈部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近3年来,笔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466例病例均选自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46例和对照组各2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疗组;共246例,其中男139例(56.50%),女107例(43.50%)。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73岁。病程1个月至8年余。长期低头工作者195例次(79.27%),着凉后发病者17例次(6.91%),劳累后发病者34例次(13.82%),突然发病者81例次(32.93%),缓慢发病者165例次(67.07%);既往有颈部外伤史者3例次(1.20%)。对照组:共220例,其中男125例(56.82%),女95例(43.18%)。年龄26~72岁;病程1月至6年。其中长期低头工作者129例次(58.64%),着凉后发病者32例次(14.55%),劳累后发病的39例次(17.73%),突然发病者88例次(40.00%),缓慢发病者132例次(60.00%),颈部有外伤史者5例次(2.27%)。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穴位注射
穴位:颈夹脊(双)1~2点。
药物:丹参注射液2ml(1g/mL)或甲钴胺注射液1ml(0.5mg/ml)。
操作方法:让患者取舒适,选择5ml大小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丹参注射液2ml或甲钴胺注射液1ml,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则用中等刺激,推液也宜中等速度。在注射丹参注射液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每日1次,第一天注射甲钴胺,第二天注射丹参,之后交替注射,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2.1.2 针灸治疗
主穴:分2组。1、颈夹脊4~7;2、风池、天柱、大椎。
配穴:根据症状加肩井、曲池、合谷、后溪、养老。
治法:
颈夹脊穴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保持颈部舒适及松弛,腧穴部位常规消毒后,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用平补平泻法。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配穴,肩井直刺0.3~0.5寸,曲池直刺1~1.5寸,合谷直刺1~1.5寸,后溪直刺1~1.5寸,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1.3 推拿治疗
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再用滚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 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滚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 ~5次。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托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