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法引导,质疑花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法引导,质疑花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都无不以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我校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的要求之一。本学期笔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总结展示如下。

一、在自学时质疑

1.针对课题质疑

数学课的一个课题往往包含多个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每个课题又都包含很多问题,但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就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先不阅读文本的内容,而是对着课题想一想:该课题可能包含哪些内容?自己对哪些内容还不熟悉,还存在哪些问题?

例如,在预习中学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时,就有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文本要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生活中有哪些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这五个问题就是本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掌握了针对问题质疑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审题能力。

2.针对概念质疑

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对概念的质疑,有利于深化对数学知识本质特征的认识。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定义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呢?在‘不同的平面内’也有不相交的直线吗?通过画图、交流,学生明确了这一条件的必要性。又如在教学“平方根”时,当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作a的平方根。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启发:类比一下,你还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就提出: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立方根。也有的学生在想:一个数的四次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四次方根?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是不是叫作a的n次方根。

对概念的质疑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轻松地了解了以后才要学习的知识。

3.针对例题质疑

例题是新知识的载体,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例题教学进行的。因此例题是构建数学课本的骨架,要想引导学生自学例题,独立获取知识,就必须指导学生向例题问个为什么。通常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并进行自我提问:本例题考查了什么知识?课本是怎样解答的?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将例题与习题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例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新问题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常常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为有效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有这样一个例题: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而组织了一次义演,共售出1 000张票,每张成人票8元,每张学生票5元,共筹得票款6 950元。问成人票和学生票各售出了多少张?课本上给出的分析是:成人票数+学生票数=1 000张,成人票款+学生票款=6 950元,课本从设票数和票款两个方面引领学生列方程。在学生根据提示列完方程之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在票价不变的情况下,如果1 000张票都售出的话,最多可获得多少元?最少可获得多少元?(2)能不能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经过一番探究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答案,还学会了用方程(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和消元思想,并在解答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针对法则质疑

法则一般是指计算的操作程序或要点。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不能只满足于照搬法则、会计算就行,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迷信法则已十全十美,也许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因此要逐句问:“如果不这样,可以吗?”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的乘法法则”时,当得出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然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后,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如果用第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以第二个多项式,再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展开不可以吗?能不能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一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一项,用第一个多项式的第二项去乘第二个多项式的第二项,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这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地要回答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还举了例子,用实践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加深了对法则的理解;学生的质疑让他们尝到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知识的甜头;学生的质疑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5.针对定理质疑

定理是需要经过证明、推理之后而得出的正确的命题。在学习定理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定理、会应用该定理进行证明,还要引领学生明白为什么是正确的,有什么方法能够推导出这一命题。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学生就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时,我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吗?”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用测量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有的用做辅助线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学生的质疑增强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课堂上对同学或老师的问题质疑

在课堂上当同学或老师提出问题时,首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看问题是概念性的还是法则性的,是例题的还是定理的,然后再根据实际进行发散型或追问型质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一学生提出: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一学生追问: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有哪些判定方法?另一学生追问: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习题进行质疑

在探究解法的过程中,要始终对课本保持质疑。古人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对习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质疑:(1)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2)由题目的条件能不能得出其他的结论?(3)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这个命题还正确吗?(4)把这个特殊的条件一般化,结论还能成立吗?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节“你能证明它们吗”第三课时的例2的原题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

在理解了本题解法的基础上,有学生总结出――底角是15°的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在思考之后提出: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那么底角是不是15°呢?通过探究、思考、交流,得出了如果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那么底角是15°或75°的结论。通过进一步的反思还得到了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为a。进而又总结出:当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75°或15°时,腰上的高都等于腰长的一半。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之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运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当然,质疑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只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挖掘,善于引导,让学生在疑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则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将会逐步养成,学生质疑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还将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