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预防医院泌尿道感染的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防医院泌尿道感染的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院感染是反映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感染,并非所有的医院感染都是通过病人的疾病引起,相当一部分则是通过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技术操作引起 。根据当前统计,医院内发生的感染约40%与泌尿系统有关。

1 医院内泌尿道感染的因素

易感对象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老年和婴幼儿易受感染。老年人随著年龄增长各器官老化、功能减退、免疫功能已降低,而且伴有慢性疾病;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功能尚未完善,从母亲天然被动获得的免疫功能也消失。基础疾病: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紊乱原发病或基础疾病的病人抗感染能力低下,对感染特别敏感,而且感染往往是这类病人最主要、最常见和严重的表现和后果,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类疾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1.1 治疗因素:泌尿道粘膜屏障破坏,细菌进入其中而引起感染的操作有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2.经研究显示,带尿管的病人细菌感染由72小时内的44%上升到17天后的99%。总医院喻学红报道3:尿路感染的发生与与导尿管的留置时间有关。留置时间3天以上的病人有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达74%。短期内导尿病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每天以8%-10%的速度递增,长期导尿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

1.2 损害免疫系统的因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的应用是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1.3 其他因素:使用抗生素不当、甚至滥用,进行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

以上原因中最常见的为导尿,医院内泌尿道感染中70%-80%是由导尿引起。

2 医院内尿路感染的症状、体症及诊断

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超长的尿痛以及尿道烧灼感。在医院有尿路感染的病人大多数有导尿管,其中一些症状被掩盖(如尿频、尿急)。许多带有导尿管的病人甚至当他们有严重的菌尿时,也可能没有症状,而临床医生应该想到轻度尿路感染不会引起发热。肾盂肾炎的发生很少见,但如果病人有发热、双侧腰痛、寒战、出汗则应想到该病的发生。尿培养是做好的确诊尿路感染的方法4.

3 医院内泌尿道感染的预防对策

医院内感染的控制中,护理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由于护理部门几乎管理着与病人密切接触的一切环境和大部分治疗措施,且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如消毒。灭菌。隔离等技术都属于护理工作的范围。因此,从护理部到护士都要反复强化预防意识,同时应积极开展科研,以寻求最佳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5。

3.1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采取保护性的隔离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鞋等),减少引起感染的因素。

3.2 鼓励病人合理进食:以保证营养供给,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3.3 病房空气消毒处理: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吴蓓雯对病区微生物检测发现:在病人流动性大的情况下,空气微生物检测合格率低,在加强管理、合理控制人流的情况下,空气微生物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6。病房湿式清扫,每天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采取消毒擦拭、喷雾消毒及紫外线照射消毒等措施,以保证病房的洁净。

3.4 加强护理人员的手清洁消毒:医护人员洗手最易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机械性消除法,一般用普通肥皂或液体肥皂,搓洗10-20秒左右,用流水冲洗后纸巾擦干,可清楚80%的一过性细菌。化学性清除法,手指消毒,使用带有抗菌药物的肥皂和流水洗手后,纸巾擦干或烘干,用某中速干性消毒剂消毒手指,用于检查处置易感宿主之前后,注意不要遗漏甲床和指间。

3.5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护患合作。

3.6 治疗原发病也是防治尿路感染的重要方面。

3.7 导尿及留置尿管的护理:对病人来说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是,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导尿。对护士则要求为病人导尿的方法正确。保证无菌技术和无损伤性。

参考文献:

[1]章 蓉,余 江. 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J ].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8):362

[2]GooldD.导尿管引发的泌尿道感染及其处置[ J ].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5,14(3):125.

[3]喻学红,任旭东,杜 燕. 导尿与尿路感染的分析[ J ]. 护士进修杂志,1996,11(6):12.

[4]阳世伟,殷 磊. 医院感染与护理[ J ]. 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56.

[5]吴蓓雯,李和姐.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 J ]. 实用护理杂志,2011,17(9):35.

[6]何晓明, 朱 迎. 日本医院内感染的护理[ J ]. 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3):119.

[7]郑桂芳. 医院内泌尿道感染及预防对策[ J ]. 西部医学,2002,1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