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海拔高,水的沸点较低,普通米饭硬度大、食味性较差等问题,开展粳稻软米新品种选育研究。根据育种目标,用软米品系云粳优3号作母本,抗稻瘟病高产品系云粳优10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5年8代系谱选择,育成了国内第一个粳型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该品种早熟、品质优、产量较高、抗稻瘟病、轻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其米饭香浓、柔软可口、外观油润光泽、冷不回生、商品性好。为配合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出了相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稻区及周边省份相似生态型稻区种植。

关键词:粳稻;优质;香软米;云粳20号;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864-03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New Fragrant and Soft Rice Cultivar Yunjing No. 20 with Good Quality

ZHU Zhen-hua,YUAN Ping-rong,ZHAO Guo-zhen,SU Zhen-xi,KOU Shu-yan,ZOU Qian,

LIU Wei-hua,CHEN Yu-min

(Food Crops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65020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high altitude, low water boiling point, high hardness and bad taste of regular rice in highland japonica rice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breeding of soft japonica rice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breeding object, the first fragrant and soft japonica rice cultivar Yunjing No. 20 with good quality in China was bred by five-year and eight-generation systematic selection using soft rice line Yunjingyou No. 3 as female parent and Yunjingyou No. 10 with high yield and blast resistance as male par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unjing No.20 with good quality and high yield, was early-maturing, resistant to blast, slightly sensitive to bacterial leaf blight, and tolerant to moderate cold. The cooked rice had fragrant odor and fluffy texture, glossy appearance, soft texture of cooled rice, and well commod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is cultivar,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The cultivar is suitable for the altitude ranged from 1 500 m to 1 800 m in japonica rice planting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rovinces with similar ecotype surrounding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 japonica rice; good quality; fragrant and soft rice; Yunjing No. 20; breed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云南高原粳稻主要种植于海拔1 500~2 700 m的地区,稻区内立体气候特点突出,生态条件差异较大[1,2]。由于该稻区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外引品种不能直接在生产上应用,必须靠自育解决当地粳稻品种问题[2]。在品种选育过程中,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长期以高产为主,对品质不够重视。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优质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在确保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水稻育种目标逐步由高产转向高产与优质并重。高原粳稻丰产稳产性好,但多数品种的米饭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口感较硬[3,4]。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其含量高,则米饭硬、黏性小、光泽差;相反,米饭软黏、光泽好。因此,直链淀粉含量己成为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主要指标[5,6]。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籼稻软米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较低,在10%左右[6]。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海拔高,水的沸点相对较低,普通米饭硬度大、蒸煮食味性较低海拔的差等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积极开展粳稻软米新品种选育研究,成功选育了国内第一个粳型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该品种于2011年3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稻2011020号;2012年5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为CNA20080002.7。因该品种饭香味浓、外观油润、柔软可口、冷不回生、商品性好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好评和企业的青睐。昆明滇中粮贸公司、宜良香乐优质米经贸公司将该品种作为订单农业的主导品种。因此,该特色香软米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特征及系谱

母本云粳优3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软米粳稻品系,父本云粳优10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抗病优质香米粳稻品系。系谱见图1。

1.2 选育经过及方法

2001年海南冬繁时进行杂交,得到F0代。2002年夏在玉溪种植F1代,去除假杂种,混收,同年在海南进行冬繁种植F2代。2003年夏在玉溪种植F3代,约3 000株,从中选取58株,经外观品质鉴定、香味品尝,将品质好且具香味的优良单株同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4代。2004年夏在玉溪种植F5代,同时进行叶瘟病鉴定,同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6代。2005年夏在玉溪种植F7代,同时鉴定外观品质、耐寒性、稻瘟病抗性,并参加品比试验。2005—2006年两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9 828 kg/hm2,比对照品种超级稻楚粳27号减产,但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混浊,饭香味浓,柔软可口,冷不回生,于2006年定名为云粳20号。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中部粳稻区域试验,2009年进行多点生产试验及相关配套生产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软米品种具有早熟、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特性,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2 品种的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好

国内首个粳型香软米新品种。属中粳中早熟型常规水稻品种, 全生育期165~170 d。叶色浓绿,株形紧凑,分蘖力强,剑叶挺直,茎秆粗壮,抗倒伏性强。株高90.1 cm,穗长17 cm,每穗总粒数130粒, 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3.64 g,谷壳黄色,无芒,熟色好,落粒适中。

2.2 稻米品质优

稻米外观混浊,介于糯米与黏米之间的珍珠色泽,米饭香味浓郁,油润柔软,口感好,冷不回生。根据云南省区试送样检测,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糙米率84.3%,精米率75.8%,整精米率66.6%,垩白率12%,垩白度1%,透明度2级,糊化温度7.0,胶稠度79 mm,直链淀粉含量10.9%,蛋白质含量10.0%,粒长4.7 mm,长宽比1.7。

2.3 丰产性较好

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中部粳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8 000 kg/hm2。2009年参加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实施的多点生产试验,产量8 540~12 060 kg/hm2,平均产量9 730 kg/hm2,比对照品种合系41号增产9.2%。2010年参加玉溪红塔区大营街镇测土配方施肥试验,云粳20号产量高达11 290 kg/hm2。2011年云南省楚雄市种子管理站在苍岭镇丁家屯村进行27个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其中云粳20号产量为12 843 kg/hm2,在所有试验品种中位居第一,比对照品种楚粳28号增产17.3%。综合各点生产试验示范情况,该品种丰产性较好。

2.4 对稻瘟病抗性强

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由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室内接种鉴定,两年鉴定结果显示,对稻瘟病的抗性级别为2级,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级别为7级。田间鉴定稻瘟病抗性级别1级,抗性综合评价为强,轻感白叶枯病。

2.5 耐寒性中等

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耐寒性评价,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特性鉴定组鉴定,分别在海拔1 900 m(昆明)和海拔2 400 m(阿子营)试点进行耐寒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在昆明点表现较强,而阿子营点稍弱,综合评价为中等。

2.6 适宜种植区

该品种适宜于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的温暖粳稻区及周边省份类似地区种植推广。现已在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保山市、楚雄州、大理州以及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种植,并作为特色优质米开发利用。

3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由于云南特有的高原立体气候,因而不同生态类型稻区的栽培措施应因地制宜。为有效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性栽培技术问题。

3.1 种子消毒,适时播种

恶苗病是云南高原粳稻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播种前晒种1~2 d,用施宝克浸种48~60 h,可预防恶苗病等病害。根据各种植区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期,一般在3月10~30日播种,达到适期秧龄移栽。

3.2 薄膜育秧,培育壮秧

育秧期气温低和倒春寒天气是云南高原粳稻区水稻育秧苗期主要育秧障碍之一。采用普通平铺薄膜育秧方式在秧苗移栽时一般存在叶龄不足,生长量、分蘖不够等问题。为弥补育秧期温度低和防御倒春寒等难题,应采用拱架薄膜育秧方式以调温防冻、促生长、促分蘖,达到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的要求。为有效培育带蘖壮秧,宜扣种稀播,秧田播种量湿润育秧为675 kg/hm2左右,旱育秧为375 kg/hm2左右。

3.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适时移栽,旱育秧最佳移栽秧龄35~40 d,湿润育秧40~45 d、叶龄4.5~5.5叶。条栽密植,浅水浅插。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状况,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旱育秧栽插密度30.0万~37.5万穴/hm2,湿润育秧37.5万~45.0万穴/hm2,基本苗每穴2~3苗,确保有效穗数375万~405万/hm2、每穗实粒数110~12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4.0~24.5 g。

3.4 精确施肥,科学灌溉

增施农家肥,采取控氮、减磷、增钾、补缺素的施肥原则。改变以往只重视基蘖肥不重视穗肥,施肥“一炮轰”,即基蘖肥∶穗肥=10∶0的传统做法,实行前氮后移,降低前期基蘖肥的用量,增加穗肥用量。按照基蘖肥氮∶穗肥氮=6∶4的比例施用,穗肥氮分促花氮肥和保花氮肥施用。根据水稻的需肥特点以及当地土壤供氮量确定目标产量,云粳20号目标产量12 000 kg/hm2的纯氮用量为180 kg。移栽时分别施用氮肥(尿素)、磷肥(过磷酸钙)、钾肥(KCl)114.75、750.00、37.50 kg/hm2作为基肥;施用尿素114.75 kg/hm2作为分蘖肥,于移栽后7 d拌除草剂一起施入;施用尿素90 kg/hm2作为促花肥,配比施用37.5 kg/hm2钾肥,于倒四叶时施入;施用尿素63 kg/hm2作为保花肥,于倒二叶时施入,但要看苗情和天气条件施用,如果苗情长势旺或阴雨天气多,应酌情施用保花肥。掌握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为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做到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蘖晒田,幼穗分化期保持适当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

3.5 综合防治,确保丰收

根据各生态区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适时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在稻瘟病高发区(玉溪、保山等地),分蘖盛期和抽穗期用75%三环唑防治稻瘟病2~3次,同时用50%吡虫啉防治稻飞虱2次。在孕穗期至破口期用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1~2次。适时收割,确保丰产增收。

4 小结

云粳20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国内第一个粳型香软米新品种,具有早熟、品质优、产量较高、抗倒伏、抗稻瘟病、轻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等综合性状。稻米外观混浊、半透明,色泽似珍珠,直链淀粉含量为10.9%,米饭香味浓郁,油润柔软,口感好,冷不回生,适宜于云南省海拔1 500~1 800 m的高原粳稻区及周边省份类似地区种植推广。云南自育的籼型水稻软米品种在国内享有盛名,如八宝香、滇屯502、云恢290等[7],而粳型香软米品种却没有,人们对自育的粳型香软米品种认识极少,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的选育成功将为云南粳稻优质米市场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16-122.

[2] 蒋志农.云南稻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5-11.

[3] 朱振华,蒋志农,赵国珍,等.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194-198.

[4] ZHU Z H, KIM K Y, YUAN P R,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on grain quality and RVA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Japonica rice from Yunnan of China and Korea[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3(7):1415-1421.

[5] 张小明,石春海,富田桂. 粳稻米淀粉特性与食味间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57-161.

[6] 朱昌兰,沈文飚,翟虎渠,等.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育种利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157-162.

[7] 后栋材,卢义宣.云南特种米开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