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造自主生产网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造自主生产网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后危机再平衡过程中,审视我国生产网络存在的不足,剖析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动因,有针对性探索优化生产网络的解决方案,对于逐步实现内外需协调发展、跨越发展陷阱、构建开放型经济强国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嵌入式生产网络的主要危害

(一)生产网络内涵

生产网络是产业价值链分工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泛化而形成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其中,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各国生产网络通常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一部分,其定位往往取决于生产力、要素禀赋、经济制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比较优势。

自20世纪末期的全球化浪潮以来,中国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高效的产业集群和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嵌入”了外资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整体上形成了主要定位在底部环节,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的“嵌入式”国家生产网络。不仅实现了贸易量的迅速扩大和制造业的高速成长,而且推动了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嵌入式生产网络的主要危害

这种“嵌入式”生产网络的主要危害是跨国公司通过订单的变化牢牢地控制着中国产业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中国经济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转型升级的能动性。

1、造成内外经济失衡

中国贸易顺差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密切相关。大量廉价劳动力是我国主要的要素禀赋优势,随着全球网络供给商的涌入,我国劳动力要素与西方的资本、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使得出口激增、顺差过大。同时,我国贸易顺差还背负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等经济体的转移顺差。一份2010年学术前沿研究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增值率仅为64.1%,在别国出口品中我国增值率最高仅为3.8%,美国相应数据为88.4%、6.6%,据此推算,2009年我国净贸易增加值最大为-1970.975亿美元。另外,国外市场导向的生产网络忽视了中国需求,中国的进口更多是出口导向的生产性需求,缺乏适应国内市场生产生活需求的进口产品(如关键技术、重要能源资源产品),进一步削弱了进口、放大了顺差。

2、阻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生产网络仅将生产组装环节置于境内,抑制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内产业关联和循环体系。沿海地区制造业崛起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进口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和一部分关键的中间品来生产和加工制成品,使原本可服务于国内生产需要的本土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失去了赖以支撑的市场基础,其研发和技术更新的经费投入的循环链条被打乱。

3、低端锁定,不利于经济升级

当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独立时,难免与发达国家发生产业竞争。出于维护自身的产业竞争优势和既得利益的战略目的,发达国家会限制我国高层次的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仅仅依赖FDI的技术进步方式就面临很大挑战。

4、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东部地区被动性的低端定位,压制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中西部地区沦陷为简单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输出地。更严重的是,当中国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等要素成本上升时,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出于运输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将外包订单转移到其他要素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而不会向中国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与辐射。

二、打造自主生产网络的战略构想

结合现阶段国情,自主生产网络是指内资企业在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渠道控制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而主动组织产业活动所形成的生产网络。

(一)自主生产网络的基本特征

第一,建立自主经营模式。企业必须建立起自主经营模式。当内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支持下初步具备生产能力之后,就应开始谋求独立发展,逐步减少外包订单的比重,有意识地建立自有品牌,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开发核心技术。

第二,升级市场能力。与国内外客户关系紧密的企业,可以尝试采用市场扩张型升级路径。首先在生产网络内部组织和协调生产与物流,然后逐步组建自己的分包体系,并将之扩展至全国乃至国际,自身则转变为生产网络的协调者。

第三,升级技术能力。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可以采用提高技术能力的升级路径。我国企业应在融入全球网络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和国际市场获得可用的技术资源,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实现从模仿型学习到创新型学习的过渡。

(二)打造自主网络的路径探索

打造自主生产网络需要重点考虑如下程式化事实:3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内资企业既有不断从全球生产网络底部进行“干中学”、承接订单委身为徒的经验,又有销售渠道多元化和同时从事在多条分工性质不同的价值链的经验。如珠三角很多企业,既嵌入由美国寡头垄断性买家主导的以被俘获为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也融入西欧各国垄断竞争性买家主导的松散型价值链,还投身于日、韩、台、港企业主导的碎片型生产网络,部分企业还同时自主地对南美洲和非洲出口独立的品牌,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它们还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开展不依赖于中介的直接销售。在后两种情况下,它们实际上依据的是市场导向的生产网络。在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价值链中,内资企业可以发挥“迁移能力”,即把在某条价值链中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另外一条价值链的某种升级活动中,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产业升级。

有鉴于此,打造自主生产网络可采用全球网络与自主网络并行运作的两种“生产模式”,服务于海外市场和本土市场的两种“市场选择”的“双网双待”模式,其中自主网络是目标,全球网络是手段。一方面,不放弃已有的跨国公司引致的市场需求和份额,以“嵌入”其中换取外资所支持的过程升级(通过对工艺、生产流程的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升级(产品品种的拓展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不满足于为贴牌生产而生产,以占领本土市场为动力、以开拓海外市场为辅助,采用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制造的策略,积极进行研发投入并努力发挥“迁移能力”,不断增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动权,力争实现功能升级(获得新的更高的附加值功能,如设计、品牌和营销)和链条升级(把从一个特定产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到新的产业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条)。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动态采用OEM、ODM、OBM相结合的混合式发展模式,能够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上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不间断升级过程,培养出强劲可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

(三)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

建设自主生产网络的有利条件在于:(1)我国存在足够规模的收入处于增长阶段的消费者,对于价格相对较高的创新产品具有支付能力,可以使企业的高级要素投入最终转化为创新活动的收益;(2)可以通过本土市场对创新的支持,内生地培育出本土企业的高级要素;(3)依靠以本土企业所拥有的专利为基础所构建的本土市场进入标准体系,可以强化内资所具有的高级要素竞争优势,又可以作为撬开别国市场壁垒的交换筹码。

建设自主生产网络的不利因素有:(1)缺乏升级所需的关键资源,如资本(非资金)和人力资源;(2)内资可能面对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的市场争夺;(3)本土企业缺少支持企业重组的资本市场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依托本土优势,培育市场、制度、技术实力、人力资本等关键因素是发展自主生产网络必要条件。

三、打造自主生产网络是实现再平衡与转型升级的有力武器

后危机时代,“嵌入”低端环节的增长战略正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严重挑战,打造自主生产网络对于渐进性同步实现顺差平稳降低和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打造自主生产网络是降低顺差的根本途径

自主网络主要定位于国内市场,其健康发展能够有效拉动内需,降低储蓄;自主网络壮大将从全球网络中吸纳更多的本土生产要素,使出口能力相对下降(由于存在技术进步可能,出口总量未必下降);自主网络能够带动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从而刺激了更多的进口。

(二)打造自主生产网络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在自主网络条件下,外资控制力度较弱,企业既可以通过学习曲线效应逐步发展出自身的高级要素,还可以在本土实现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机制。

(三)打造自主生产网络是平稳实现再平衡的关键举措

降低顺差通常有三种方式:实际汇率升值,弊端是减缓出口部门生产,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意味着产出增长下降;宏观经济刺激,会影响财政稳健性和货币中性,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和硬着陆;消除经济扭曲的结构政策。显然,属于结构政策的自主网络可以消除过度依赖出口部门的扭曲现象,而且有利于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四)打造自主生产网络是实现区域协调的有效抓手

在自主网络条件下,出于文化和市场熟悉程度等因素的考虑,一般会实现产业价值链在整个国家内部的布局和转移。随着劳动力成本与土地价格的上升,自主网络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与辐射,从而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四、打造自主生产网络的对策思路

为保证“双网双待”模式得以实现,政府部门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快实现国内市场一体化

自主网络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和贸易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以实现各网络单元有效协作。为此,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全国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等手段,夯实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统一和开放的国内大市场及早形成。

(二)引导网络合理布局

自主网络在国内的延伸将产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境分离,突出表现为东部地区优势企业将制造基地迁往中西部。对此,尤其要加强区域协调,探索、确立并推广地方间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普惠式自主创新支持方式

研究并制定具有普惠意义且公开透明、易于操作的企业研发抵税政策,普及抵税范围、支持各地区各产业的创新投入,简化抵税流程,培养各类内资企业逐步形成研发习惯。

(四)提供自主网络亟需的公共产品

提供自主网络亟需的各类“公共产品”,包括规范自主网络的交易秩序、竞争秩序、产品质量标准、市场进入壁垒标准,以及产品设计、产品检测等公共平台。

第一,满足自主网络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行业协会渠道重点支持自主网络内企业的维权申请,限制套利―模仿―“杀价”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规范网络内的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激励企业创新研发与自主网络中领导型企业的脱颖而出。

第二,以本土企业知识产权等各项竞争能力为基础,全面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并强制执行进入国内市场的技术、品牌、质量、环保、安全、劳保等进入壁垒标准,补偿本土企业创新投入,诱导或迫使各类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刘厉兵,1980年生,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及其引致的信息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