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攻击性的根源及矫治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攻击性的根源及矫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中学生的攻击性主要表现在攻击性情绪上。因此,要想矫治其攻击性,也必须从情绪入手,另外,考虑到中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特点,可以采用重构认知的方式来对其攻击性情绪进行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攻击性;根源;矫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23-01

一、前言

具有较强攻击性的个体不仅会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而且会危害整个社会的秩序,甚至会对自己的整个身心发展过程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中学生进入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完善,体力和精力都很充沛,因此其攻击性更具有破坏性,此外,由于其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认知发展水平不高,思想容易偏激,因此更难于控制自己的攻击性。鉴于此,中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攻击性倾向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否则有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攻击性不仅仅包括看得见的行为,而且包括不易被察觉的认知和情绪。中学生与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相比,其外显的攻击明显减少,但认知和情绪上的攻击性却有所增强。因此,考察中学生的攻击性不能仅从行为一个方面入手,本研究从攻击性三个维度的视角出发,探析中学生攻击性的真正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治策略。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选取长春市、乌海市及呼伦贝尔市的初高中学生做被试,共发放问卷800份,获得有效问卷601份。其中高中生344人,初中生257人,男生285人,女生336人。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施测问卷为《青少年攻击性问卷》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施测中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监督指导测验的全部过程。全部测量结果由记事本录入管理,在SPSS11.5中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中学生攻击性总体特点

如表2所示,中学生对负性情绪的忽视调节与攻击性情绪各维度均负相关显著,重视和宣泄调节与攻击性情绪各维度正相关显著。

四、讨论与分析

1.中学生攻击性的根源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攻击性情绪平均分要明显高于其总体攻击性平均分,而攻击和攻击性认知的得分则低于其总体攻击性,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攻击性情绪与行为和认知相比表现更为突出。因为中学生的情绪体验过于迅速,其情绪反应很快就能达到激烈的程度,但其认知发展水平却还不是很高,因此在面对足以引起自己攻击性的事件时,也许还来不及过多思考,却早巳产生了攻击性情绪,即使是一个非常微弱的外界不良刺激,也有可能导致其强烈的攻击性情绪反应。同时,中学生的情绪又极宫变化。如果在其愤怒之时给予适当引导和调控的话,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其怒火平息,不至于导致其攻击的发生,但如果对这种强烈的攻击性情绪不采取适当手段加以引导和控制的话,则有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多数情况下,中学生由于受到舆论压力、教育榜样、师长权威、社会惩戒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引起自己攻击性的负性情绪是能够控制的,因而只是在情绪上体现了攻击性,而没有表现在外显行为上。也就是说,中学生产生了攻击性情绪,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表现出来。由此看来,中学生攻击性的根源在于情绪。

2.对中学生攻击性根源进行的矫治策略

从本研究结果2来看,中学生越多采用重视(增强情绪体验)和宣泄(发泄不满情绪)调节,其攻击性就越强,而越多采用忽视调节,其攻击性就越弱。忽视调节,指虽然外界出现了容易引起个体产生某种情绪的刺激性事件。但个体改变思考的角度和方式,客观中性地来评价该刺激性事件。根据Gross和黄敏儿。的理论,忽视调节是从认知上真正改变不良情绪。因此,我们赞同通过对负性情绪的忽视调节从源头上避免攻击性情绪的产生。也就是说,个体如果能够改变认知方式和角度,对引起自己负性情绪的事件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有可能减少其攻击性。因此,虽然中学生的攻击性以情绪为主,但说到底,还是由于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了负性情绪的产生,所以我们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想改善中学生的攻击性,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培养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合理认知,使他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愤愤不平,而应宽以待人、遇事豁达。

五、结论

1.冲学生攻击性的根源在于攻击性情绪。

2.矫治中学生攻击性,可以通过重构认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赵建华小学生攻击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3]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4]简福平.小学儿童攻击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5]潘绮敏.张卫.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

[6]郑全全.陈秋燕,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测量[J].心理科学,2002.25.

[7]王振宏等,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D03.(11).

[8]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7),

[9]黄敏儿等.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J].心理学报。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