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乐学习要重视模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乐学习要重视模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声乐学习中, 模仿不能算是惰性的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而且被实践证明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模仿;经验;风格;技巧;创新

“模仿”,《辞海》里的解释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由此可见模仿运用之广泛,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当然也不能离开模仿。但是,目前在声乐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模仿”不以为然,很不愿意提及。在他们看来,现代社会主张的是创新,一切都要打破旧的规则,艺术必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开始就应有属于自己的特点,而“模仿”不过是一种比较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认为它限制了学习者的个性以及创造性的有效发挥。还有的人甚至认为,“模仿”是不能算作艺术,模仿他人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歌唱家,因而不主张提倡。在一些学习者中,也存在一些人对“模仿”的模糊认识,认为模仿是在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应当独辟蹊径开创自己的风格。当然,不排除还有一种对立的观点,这些人过分地强调“模仿”,认为字字、句句以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必须模仿得精确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人的优秀的东西,只要初学者稍微有点个性的成分、即兴的东西就认为是叛经离道大逆不道。在笔者看来,上述两种观点都不无偏颇之处,都走上了一个极端,这是不利于音乐学习的。特别是前者,更容易把初学者引入歧途。我们来看看声乐权威夏里亚平是怎样说的:“教师必须能够说清楚,什么是他要求学生去做的事,解释和模仿是所有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显然他是很重视模仿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声乐学习中,模仿不能算是惰性的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而且被实践证明为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特别指出,在初学阶段,必须亦步亦趋地走模仿之路,原因很简单,这样可以使我们快速地入门,快速地掌握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把前人宝贵的经验学到手,避免多走弯路,从而能够早日进入声乐艺术的殿堂。在声乐学习中,只有先注重模仿,然后才能谈到发展创新。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模仿是入门的必经之路

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学习者或者教师的声带与其他发声器官,虽在我们身体中,但要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发音器官我们无法看见,也无法摸到。分析我们的发声器官,大多数是非随意肌、半随意肌,从发声原理来说,这些因素不是完全受我们的意志支配,也不是想清楚搞明白就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因为这些生理的原因,作为初学者,就要把发声器官在声乐学习真正开始之前作为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学习,对这些发声器官的生理状态,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这是以后训练的前提,有利于对发声器官功能的掌握运用。了解了有关发声原理,学习过程中就要灵活运用,对教师正确的声音示范,必须一丝不苟地模仿。声乐学习,这应当是入门的必经之路,是每个学习者都要经历的过程,任何一个大家也没有例外。

声乐学习,因为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示范与模仿都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准确操作,发出正确地声音。声音似乎很简单,但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前面我们已有涉及),根本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只要有两条好声带就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成为歌唱家。通过教师的发声示范,学习者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感觉,才能使自己记忆的神经系统对示范的声音打上烙印,进而形成比较固定的感应和反映。

声音的模仿,初级阶段必然是盲目的,对发声器官运动的规律认识是懵懂的茫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模仿时,这时才算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开始能够记取自己的发声感觉,并且对发声器官的运动及状态也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但还谈不上运用自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很少做示范,往往只需作一手势或说出术语,学习者就明白是哪一个发声部位,然后通过自己的积极调整,达到一定要求。只有到这个程度,才能比较自由地自我发挥声音歌唱了。模仿的上述三个阶段,概而言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对发声器官掌握和控制的过程。我国的歌曲形式如戏剧、曲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等,它们的历史传承无一例外是口传心授。在现代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给学生所做的示范演唱,其实也是在向学生进行模仿的启示。所以模仿是必要的学习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绕过,捷径是没有的。

二、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定位

声乐学习者模仿不同风格的演唱,能够丰富自己的演唱知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对声乐认识的过程,也是对声乐技巧领悟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通过这个必要的过程,学习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了自己的音色、音域、乐感及音乐素质等声音条件,适合演唱什么风格的作品。声乐学习者找准了自我的定位,认真考虑自身的条件、基础、艺术水准,寻找到适合自己效仿的高水准的模仿对象,就可以借助一些媒体和技术来模仿学习。我们需要注意,模仿也是要分层次、分阶段,当然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忌盲目地凭个人的兴趣随意为之。学习者经过与老师、与范本(磁带、光碟)地不断探讨与比照,不断地领悟与消化,循序渐进,发声器官就能凭借听觉的音响信号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最终形成了由心理听觉来指挥生理的条件反射,能够下意识地调节发声到最好状态。到这时候,才算是登堂入室,逐渐地也就形成了好的歌唱习惯。

三、经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

在进行模仿学习时,学习者必须要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在选择模仿对象与模仿曲目的时候,要能分清什么是好的、优秀的,什么是不好的、有问题的。搞清这些之后,好的方法、特点可以模仿学习,不好的抛弃,避免沾染一些坏的习惯、毛病。例如有的学习者盲目地认为某某歌星的声音有特点,譬如有所谓沙哑的效果,于是就捏着嗓子、伸长脖子挤压声带效法学习。即使沙哑学得有点像了,而自己的声带却受到了损害。我们一定要弄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的声音同样有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靠“方法”才获得纯净自然声音的。有效模仿的结果,就是学习者要理解和掌握声乐的技能技巧:歌唱的意识与感觉、内在的气质、准确的发声、正确的呼吸、情感的处理、咬字吐字、归韵收音等等。切忌模仿没有达到一定水准,就要发展所谓个性。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道理,追求个性太早,其实是拔苗助长,谈不上成才。

四、在模仿中求发展和创新

声乐的演唱风格、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形成了很多个性独特的唱法、流派,倘若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它们也都是在模仿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作为一个有志于声乐的学习者,如果我们的演唱与学习始终停留在模仿阶段,哪怕可以模仿到乱真的地步,但到底还是模仿,仍然是别人而没有自己。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模仿,不断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创造的思维去演唱好每个作品。学习者必须树立这样的思想观念,模仿是为了学到别人的技能技巧提高自我,最根本的出路则是在创新。

很多成功的演唱家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经过个人不断摸索创新,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甚至成为某个流派的领军人物。譬如胡松华的赞歌、吴雁泽的号子、何继光的渔歌、郭颂的船歌等等,都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之作。我们熟悉的风格多样的著名歌手刘欢,就是在模仿中自学成才的,其特点是把民族风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通俗唱法之中,我们熟知的《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都是这样的作品。其中最能体现其创新发展的,是他在通俗、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借用美声唱法唱出的《千万次的问》等歌曲。上面的例子说明,有效地模仿对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模仿,目的是提高,结果是传承,出路是创新。我们在声乐学习中,特别是美声唱法,积极地有效地运用模仿的学习方法,学习和传承前人和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演唱艺术,是成功地走向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版.

【2】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