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贵州省于2012年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加快推进扶贫脱贫攻坚,但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省份,为此在扶贫生态移民中,要切实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关键词 生态移民 非物质文化 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贵州省为加快解决贫穷落后的主要矛盾,提速转型跨越,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而进行扶贫生态移民。贵州省共有农村贫困人口1149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33.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今年5月,贵州省启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当时计划到2020年搬迁35万户150万人。

在扶贫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将显著改变移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变化,这必然对移民的非物质文化及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贵州省非物质文化的分布概况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主要分布于贵阳 、遵义、安顺、六盘水、毕节、铜仁、 黔东南、 黔南、黔西南,其中涉及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苗族古歌、道刻、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铜鼓十二调、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芦笙舞( 锦鸡舞)、芦笙舞( 鼓龙鼓虎)、芦笙舞( 滚山珠)、傩戏、安顺地戏、彝族撮泰吉、木偶戏、八音坐唱、布依戏、花灯戏(思南)、侗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服饰( 刺绣)、丹寨苗族蜡染技艺、水族马尾绣、苗族芦笙制作工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乌当手工土纸制作技艺、贞丰小屯白棉纸手工制作技艺、石桥白皮纸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牯藏节、姊妹节、布依族查白歌节、侗族萨玛节、端节、水书、仡佬毛龙节。这些非物质文化大多集中在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积淀并形成在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了异彩缤纷的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扶贫生态移民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包智明教授的观点,生态移民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或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迁移人口。而贵州省的扶贫生态移民更多地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即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变长期固定聚居在生态环境恶化,不适于人长期居住的环境,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扶贫和提高经济收入的迁移活动以及迁移出来的人口。贵州省的扶贫生态移民涉及的地区大多数是非物质文化所在区域,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必然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原住地的变化及影响。

贵州省在扶贫生态移民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对迁出地搬迁工作是具有影响力的,扶贫效果也会见效。同时,会极大改变移民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宗教,引起非物质文化内在因素的变化,所依附的非物质文化地属资源也会随移民而不存在,其民族文化也会移民后个人观念、集体行为而改变。原住地的非物质文化在人们远离原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后给传承和保护带来困难,在一定时间后,原住地的非物质文化就失去,特别在贵州省原住地少数民族,他们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本地的非物质文化依然保留较为原始的状态,一旦离开长期依存的环境,融入新的环境,他们的原住地的非物质文化逐步改变和融合在新的环境和文化中。

(二)迁入地的变化及影响。

移民迁入新居住地后,要融入当地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宗教,甚至要抛弃自己原来的一些观念,这样才能顺利融合于新的环境,享受当地居的待遇。因为,迁入新居住地的经济、文化都要比原住地的经济、文化要发达得多,所以移民迁入要想适应新的生活,就需要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当地居民。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移民迁入到新居住后,对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普遍认为没有到位,还有的认真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还没有适应当地各种环境,甚至有的移民表示要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回到曾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他们认为只有融入当地,才能把这些落差缩小。所有这些行为,对移民所持的物质文化是一种改变和融入,有的消失,有的得到逐步发展。

移民到新居住地后,对当地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贵州省三都县三洞乡的非物质文化中的瑞节,其中一个活动是跑马,其实在之前是叫挤马(圈起来一群马,看谁的马最先从马群中挤出来,这匹马就是最健壮的),到后来随着外来人口的迁移进住,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和迁入人群的影响,把挤马改成了跑马。但扶贫移民具有政府主导性,所以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影响会比较大,具有规模性,特别是不同民族之间的迁移,对各民族的本身长期保存的非物质文化的来说,如何保护本民族的东西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各民族之间的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三、扶贫生态移民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和少数民族文化。

原住地少数民族移民后,他们长期形成的权利观和文化是不易改变的,政府要尊重他们的民欲民风、生产方式及,要在移民过程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改善环境,促进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制度,使移民更好地融入到迁入地,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呈现多彩性。

(二)加大政府投入,让迁入移民与当地群众和谐相处,共同繁荣。

在扶贫生态移民中,存在土地资源容量有限,移民安置资金短缺,移民补助标准偏低,移民安置难度加大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让移民安心住下来,并迅速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当地群众和谐相处,保障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所需经费,以促进迁入移民和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共同发展,各放异彩。

(三)对非物质文化进行适度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谐共进。

移民到新居住地后,其带来的非物质文化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不能完全屈从经济发展,而是要保障非物质文化的独立性和内涵,从而对非物质文化只能进行适度开发,要促进经济发展,也要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四)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地位,确保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要的活态载体。不管是移民的传承人还是当地的传承人,都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以便于促进他们专心从事于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并带好学徒,把非物质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

[2]皮海峰,吴正宇.近年来生态移民研究述评.三峡大学学报,2008,(1).

[3]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