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脉医疗信息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脉医疗信息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而言,201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这一年,医疗信息化投入成倍增加,电子病历评级全面展开,医院等级评审重新启动,移动医疗、区域医疗、物联网持续升温,云计算、大数据崭露头角,信息安全得到更多重视,医院信息规范和标准化进一步加强,一些新的企业进军医疗IT市场……医疗信息化的热潮扑面而来,让每一个行业从业者都切实感受到了它的热度。

另一方面,医疗IT行业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有医疗IT企业退出中国市场,也有企业出售相关股份,面对规模有限且投资收益不明的医疗信息化市场,资本们大都不敢轻举妄动,选择了观望。

但是,无论如何,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定是大势所趋。丘吉尔有言:这不是结束,这也并非结束的序幕,但或许,这是序幕的开始。

2012年12月21日,《e医疗》邀请了北京多位医院信息化专家及行业专家,畅谈2013年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专家们认为,医院等级评审、电子病历、信息安全、移动医疗、区域医疗、数据平台等仍将是2013年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热点。

专家们并没有局限于对2013年热点的预测,他们也对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分享,希望这些能给医院和行业的信息化从业者有所借鉴。《e医疗》整理了当时专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加以精简和编辑,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电子病历热度持续

电子病历,是2012年医疗信息化领域最热的词汇之一。据了解,卫生部医政司已经收集到了全国一千多家三级医院的信息化应用相关数据,电子病历评级将全面展开,电子病历在2013年仍会保持热度。

电子病历评级考量信息化的支撑能力

赵韡

电子病历等级评价,从名字上看,是对电子病历本身的评价,实际上应该是在考量医院信息化水平对于临床工作的支撑能力。

以前评价信息系统是按照功能模块划分的:上没上移动护理系统,上没上移动查房系统,上没上电子病历系统,上没上HIS?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医院都有电子病历,但是他们都能在这些系统上实现哪些功能,能不能实现决策支持,有没有做对医院实际的业务流程和安全性都很重要的病床管理,这是没有办法考量的。

我看过一些自认为信息化水平很高的医院,很多临床的工作和信息化是脱节的,没有集合到一个整体上来。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从临床或者说业务的实际要求出发,对信息系统进行整合,这样的信息系统显然不能满足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要求。

中医电子病历比西医更复杂

王映辉

电子病历跟病案一样,是患者在医院这个环境下产生的一个成体系的记录,所以才把它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我们医院从2002年在学术带头人刘保延教授的带领下开始探索、研究和应用结构化的、现代意义上的电子病历,当时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概念刚刚出现,国内相关的厂商还没几家,我们与广东的一家公司合作,做出了一套中医的结构化电子病历,在医院重点科室推广。到2009年,结构化电子病历技术产品和厂商大量涌现,就又通过调研筛选,选择纳入了另外一家具有研发实力的公司,强强联合,协作攻关,开发完善中医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现在医院各个科室都已经普及了。同时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多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推广应用。

西医的电子病历相对来说简单一点,因为它有很多国外模式可以借鉴,但是中医电子病历除了西医内容之外还有中医内容,没有可资借鉴的东西,所以更麻烦。中医的电子病历必须把其理论和实践特性考虑进去,这方面甚至可以作为我们国家的自主原创的知识创新点,比如中医的临床术语集、药物、诊疗和管理流程等,与西医模式相差较大。中医是“大门诊,小病房”,70%的工作量在门诊完成,而且70%的收入也是在门诊产生的,多数病患诊疗可以在门诊“一条龙”地解决,如针灸、推拿、正骨等,这跟西医不同,所以管理流程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特点。

另外,现在有不少医院做内部集成平台——数据集成平台。我担心这样的东西到底是否稳定,是否有应用特别好的创新的技术。如果有比较成熟的集成平台,如何跟原来的系统例如电子病历进行有效衔接,新建医院可能比较容易操作,那么老医院呢?如何在不影响其既有业务的情况下,建设集成平台?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把电子病历纳入考核

刘春玲

我们医院的门诊电子病历,也没有做到纯结构化,目前是介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之间的病历。与中医相关的主观部分的内容,比如辨证等需要由医生进行录入。中医的诊断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向医生开放诊断库,库里有一些捆绑的中医处方,以及中医的电子病历模板,医生可以录入也可以输出。

系统上线之初,医生们非常抵触,因为他们觉得手写病历更方便。两个月内,门诊电子病历全部上线,电子医嘱、全院PACS和LIS,全部整合在医生工作站。我们的医生工作站不配打印机,一是因为中医处方存在保密因素,这样可以避免跑方;二是这样也能梳理流程,提升管理。

我们医院的电子病历全部纳入绩效考核,病历完成的一些客观指标可以实现后台自动提取。比如医生提交签字后晚了一个小时,医务处很快就可以把这个报表提取出来,以便绩效考核部门以后进行后期处理。这样一来,临床系统就跟医院整体管理决策平台挂钩了。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医疗业务实际需求的增长,移动医疗将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得到应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手持终端也好,移动终端也罢,只要是有利于服务患者、有利于方便医护人员工作的,都应该大力推广。

移动医疗会越来越热

计虹

移动医疗今年(2012年)开始热起来,今后可能会越来越热,像物联网一样成为医院着重推进的项目。我们医院是在2011年上线的移动医疗,我们主推的是移动推车。

我觉得无论是iPad、安卓系统的手持终端,还是移动推车,都是把对医嘱处置(开据、确认和执行),从医生工作站或护士工作站延伸到患者的床旁。多点式移动工作站,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病房的各个环节进行医疗护理工作,是以前固定电脑终端处理医疗事务的有效延伸。它能更好地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时效性,是构建医嘱的闭环管理体系的保障。

移动医疗更关注对患者全诊疗流程的数字化监控,即入院,开医嘱,确认医嘱,到医嘱执行,直到出院的全程闭环管理。涉及的诊疗操作包括方方面面,比如给药、抽血、输血环节等,涵盖的系统有HIS、LIS、EMR、PACS、移动医护系统等。移动医疗是基于移动技术实现的多系统集成化软件与移动硬件设备联合使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必将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iPad查房获评审专家好评

宋蔚

我们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是和IT公司共同开发的,将iPad作为移动医疗的终端。之所以选择iPad,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经过美国FDA认证的可以用于医疗读片的硬件设备。可能有人觉得用iPad是为了赶时髦,所以当时有很多负面的声音。后来三甲评审的时候,我们医院眼科主任是拿着iPad带着评审专家去查的房,评审专家实地用iPad了解患者病情、手术计划,他们非常满意,所以眼科非但没有失分,而且还被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医院从2012年3月开始准备三甲评审,一直到10月份完成评审,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此次评审,信息化所占比重相当高,总共1100分,仅信息化相关内容就占了350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前沿

建立中医临床信息学

“中医临床信息学”应该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词,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广安门医院的王映辉副院长正在做一件事,把中医临床信息化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打造。这对提高信息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无疑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建立中医临床信息化学科

王映辉

第二届北京中医临床信息学论坛由我们医院牵头举办,北京中医药学会网络信息专业委员会希望把全北京市的中医单位全部纳入到专业委员会组织体系中。这次会议突出的重点是中医临床信息学,我们希望把中医临床信息化工作按学科体系来建设、推动和发展。

我们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二五”中医临床信息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单位,我们希望把临床信息学能够在医院里面进行体系化建设。这样做可以提升信息中心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能力,扩大它的影响力。如果临床信息化能成为一个学科,跟其他学科一样有建设目标和要求、有、有科研项目,无疑会提高信息中心的地位。这是信息中心今后发展的一个目标。

我们医院现在也在进行探索,医院里面的很多部门只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的,都可以把他们纳入进来。学科侧重于三个研究领域:中医临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医临床信息提取、处理、再生与控制;中医临床知识发现、经验传承应用与知识传播。

学科发展目标应当是促进中医临床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探索中医临床信息数据的知识和规律发现方法,推进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与传播,推进中医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打造中医临床信息化示范学科。

难点

数据平台重在交互

数据平台是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的一个有效手段,这是共识。目前国内医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较成熟的产品和案例,这也是共识。数据平台的建设首先要考虑交互问题,之前已经有多个系统的医院在建设数据平台的时候,尤其要重视这个问题。

交互是最核心的问题

赵颖实

数据平台在医院应用挺广泛的,我去过很多地方参观医院的数据平台,我觉得平台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交互。2011年我参加一个会议,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坦承他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做得不好。他说医院有200多个系统,光实验室系统就有几十套,想把这么多系统进行交互,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后来他们医院跟一家外企合作,做了一个集成平台,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数据平台关键是怎么能与既有系统进行融合。换掉一个系统可能只需要花几十万,但是医院人员需要重新学习新系统的操作,潜在的人力成本非常高。而且换成新系统也需要更多地考虑整合的问题,这是核心问题。

中国的HL7委员会已经成立了,我觉得将来不管什么系统,都应按照一个接口,这样对接起来会很方便。除了平台的交互问题,还希望平台能解决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

患者到大医院看病是希望把病历带走的,现在的很多医院都设有病案室,或者专门设一个打印室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解决。比如用公交一卡通,患者自己就可以把病历打印出来,当然要通过身份识别获得授权,因为患者的隐私很重要。

数据平台建设是一大趋势

魏勤

我觉得数据平台是大型医院数据整合和作决策支持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一个个独立运行的系统是难以支撑整个医院信息化管理、满足决策支持要求的,所以这些系统必须要在数据中心、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

现在也有一些医院在做数据平台,但是暂时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较成熟的产品和案例。大家都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数据平台建设肯定是未来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趋势。

趋势

等级保护提升医院安全水平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越积越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出台就是希望能防患于未然。卫生部要求,所有三级以上医院在2015年底通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而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2012年就通过了等保三级,比卫生部的要求提前了三年多。

内需外驱催生等级保护

赵韡

在信息安全方面,以前大家可能不太重视,医院就像一所房子,家徒四壁自然用不着装防盗门。现在不一样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不光有能够影响医院日常运转的业务系统,有深入到医院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平台,还拥有大宗的很多人“很感兴趣”的数据,包括处方的数据、患者基本信息的数据以及科研数据。举个例子,一些大的课题组,对于大宗病人的检验检查数据很感兴趣,也愿意花大量的资金去买这些数据,实际上这就对信息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局面下,卫生部出台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三级甲等医院要达到等级保护三级的标准。整体来看,不管是内部需求还是外部驱动,对于信息安全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要求。

达到等级保护三级,要从技术手段和管理用途两个层面予以考虑。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涉及到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统计安全、应用安全还有数据安全这几个维度,不同的维度里会有很多具体项目要求。从管理层面来说,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人员的管理、建设的管理以及运维的管理。这些要求一共有290个考核指标项,达到80%以上才能实现等级保护的综合指标要求。

达到等级保护要求,其实也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就是说,医院现在出问题是医院内部的事情,但是医院达到三级等保以后,再出问题公安局可以立案侦查,这样就把医院的安全事件提升了一个等级。卫生部要求,所有三级以上医院要在2015年底之前达到三级等保,所以医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落实。

区域医疗顺应医改大势

区域医疗、区域PACS、远程会诊似乎是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常青树”,一直热度不减。随着医改的深入,这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医疗资源效率、缓解看病难的医疗模式,想必会越来越多。

医院更关注医疗业务支持

邓力

医院发展医疗集团联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是医改探索的一个很好的方向。通过几家核心医院带动社区的一些基层医院,为患者提供更便捷和与大医院同样质量的医疗服务,并最终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家庭中去。医疗集团内部医院需要具备的功能是,患者在社区就能预约核心医院的检查,而且患者可以从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直接转诊到核心医院进行影像检查。或者患者在配置了影像检查设备的基层医院做了影像检查,可以随时提交给核心医院的专家进行诊断和会诊。患者在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后,康复要放到基层,这就需要患者资料进行上下传输,这是一个医疗集团内部对医学影像PACS管理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患者跨院区检查预约,影像远程诊断,实现影像资料等信息的共享和管理,可以称作是医疗集团内部的区域PACS。

对于更大范围内的区域PACS,前几年可能有一个误区。大家谈数据中心比较多,比较关注把影像集中在一起存储在数据中心,供多家医院使用。根据这些年的行业实践经验,我们了解到,实际上医院更关心的是区域医疗这个平台对医院业务管理模式和服务的支持。存影像怎么用?患者影像拍完以后需要找专家会诊,会诊的情况怎么及时反馈到我这里?怎么处理整个会诊过程中安全地图像传输、信息的管理?这些都是医院关注的现实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在做试点项目的时候,花费最多时间的不是在搭建数据中心,怎么存图像、调图像、看图像,而是在开发这个业务流程管理,在做信息平台的交互和集成,在做远程会诊流程的管理。做区域和远程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怎么利用信息化软件平台为医疗服务提供一个很好的业务支持,这个是要花大力气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至少以前理解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EHC圆桌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第一期“EHC圆桌论坛”与大家见面了,今后它将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栏目在《e医疗》出现。“EHC圆桌论坛”每月将邀请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难点或前瞻性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EHC圆桌论坛”是一个激荡思想的平台,希望能对一线业务有所借鉴;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希望能为临床业务需求和产品提供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还是一个决策参考库,希望它所展示的行业实践和前沿观点能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撑。

下一期“EHC圆桌论坛”将关注“中医信息化”,我们将邀请多家中医院的院长、信息中心主任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中医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难题以及它的建设发展目标。如果您对该话题有兴趣,可在新浪微博“#EHC圆桌论坛#”话题,并@e医疗,发私信亦可;您也可以发邮件至,期待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