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一道考试题谈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一道考试题谈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位语文教师围绕一道考试题在争论:“这样回答是对父亲的不尊重。对长辈怎么能这么说话呢!”阅卷组长如是说。“题目要求只是根据情境劝说,起到劝说效果就可以,也许在措辞上有欠礼貌,但那也只应算是白璧微瑕,也不至于得零分呀!”阳老师如是说。“在小学,孩子的教育要从正面引导,不应该肯定和鼓励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这次给他一个教训也好啊。”资深教师王老师说。“难道孩子这样回答就不是正面吗?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说话更有情趣,这是五年级第八单元的学习要求之一呀。”年轻的阳老师显然不服气,但是,面对许多资深教师的附和,他无力挽回结局,无可奈何只好委屈又气愤地说了句:“随你们便,反正我保留我的意见。”阳老师清楚,那是他班的一个学生阿力的试卷。结果,孩子的这一题4分全扣了。

问题讨论并没有围绕答案是否正确,而是集中在孩子说话是否礼貌、用反语劝说是否妥当上。我忙找来试卷看,题目是这样的:“根据情境写话:小军的爸爸爱抽烟,每次抽烟家里都烟雾弥漫,一家人都呛得难受,他爸爸还经常咳嗽。假如你是小军,你会怎样劝爸爸戒烟?”阿力是这样回答的:“爸爸,我觉得你抽烟好啊,最起码有这几个好处:①可以防小偷。晚上要是有小偷光顾咱家,您一咳嗽,他就知道有人,就不敢来了么;②可以保持苗条身材。据专家说,抽烟可以降低人的食欲,因此您就不会吃很多,这样您的身材不用像妈妈那样,整天嚷着去买减肥药吃,又省钱还保持了好身材;③您能留住青春。据说抽烟的人比平常人平均寿命要少十多岁,许多人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家里人只能看他的照片了。您看,照片上的人多年轻啊!”这是个冷幽默,正话反说,一本正经的讲道理,最后却归谬为人人皆知的荒唐结论。我隐约在哪见过,但是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仍然感觉到这个孩子的风趣与独特个性,从中我没能看出有多少忤逆不敬的意思,倒是看出了孩子的良苦用心。

为了找准出题者的真实意图,我又翻阅了小学的教材和教参,看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确有“体验语言趣味性”的要求,教材和教参都列举了关于幽默风趣的提示语,比如“如果您的汽车会游泳,请不必转弯”“阁下,驾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可以欣赏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院作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市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如此看来,像阿力这样的学生是真将知识学进心里去了,能活学活用,尝试体验语言的魅力情趣。这样应该得到肯定和表扬才对。再回看试卷,阿力的回答既具有语言的幽默风趣,又能跳离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关键处着手回答,劝导更具有力量。

教师们为什么对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答案却判错误呢?从几位教师的言论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理由和根据:①阿力没有顺着情境的描述从正面劝说,而是从反面角度去叙述,这有悖常规;②劝说缺乏礼貌和尊重,面对爸爸,劝说应该足够礼貌,而不应该用类似于上例中的反语来说,那样有讽刺挖苦嫌疑,显得对长辈不敬;③教育应该坚持正面引导,不应该教育也不应该肯定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显然,教师们期待的答案无非是:“爸爸,医生说您这样抽烟是不对的。”“爸爸,您这样抽烟影响我们,您看我都被……妈妈被……”云云。翻看其他试卷,果然,类似于这类答案的无一例外地得了高分甚至满分,即便是回答不够完整表述不规范的,或者内容很短只一句话的,都给了较高的分,唯独像阿力这样的另类回答被扣了全分。显然,这里已不是认识水平的问题,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

多年来,通过考试来考评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以分数等第用以鉴别学生学习优劣高低,这已成为惯例。现代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标准化,标准化评价的关键就是答案的唯一性,排斥或防止对某个问题多种理解的可能。在现实教学中强调标准所带来的问题是:答案只有“是”与“非”两种,“最佳”“稳妥”的要求使得任何模棱两可或者意思模糊分散的答案都归入“非”的行列。教师对知识的教条解读,考试过于强调技巧和患得患失,对于无法洞悉知识内部规律的学生于是只有奉之为圭臬,视为清规律条而不敢违逆。事实上教师也时刻提防着学生擅越雷池,一旦有如阿力一类违越的,则当头棒喝处以“极刑”。用教师的话说就是:“平时就得这样严格要求,最后考试就不会错了。”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被束缚视野狭窄,难以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学生素质整体平庸。

这使我想起一则故事。说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在桌上,跳蚤能跳很高。后来教授用一玻璃杯将跳蚤罩住。跳蚤开始还能勇敢地有力地撞击杯壁,可是一段时间后,便不再那么猛烈了,虽然仍然还在跳,却只仅仅达到杯壁的高度。后来,教授将杯子拿走了,跳蚤偶或还会跳几下,只是可怜的跳蚤再也跳不出超过杯壁的高度。跳蚤以跳立足于世,不能再跳了,何能称为跳蚤呢?而假若不是跳蚤,是未成年的学生,长期经受“玻璃杯”的约束,结果又会怎样呢?教育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但在故事里玻璃杯式的教育却在钳制着人的发展。回想教学中,不是有教师教授比喻句,统一要求“太阳像个大火球”,教拟人句一律都是“小鸟在树上唱歌”吗?教师教作文不是有让学生大量背诵精彩的开头结尾,写作时套上去就可以的吗?甚至有的教师追求形式到极致,发现有学生作文用“题记”,于是要求全班学生所有作文都要加题记,完全不顾题记与内容的灵肉关系。

有学生问:“老师,书上好像说的不对耶?”教师马上说:“不可能。书上会有问题吗?即使教材真的有问题,你在考试时也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去答题。否则,你就要吃亏了。”“老师,我这样回答行不行?”“你那样想是可以的,但是考试必须要这样答才好。”类似这样的劝导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屡见不鲜,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学生关注教材知识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而放弃对知识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而达到知识控制和知识霸权的目的。这种劝导的权力性质是非常隐蔽的,以至于连劝导者自己也不清楚,或者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但其玻璃杯式的教育钳制是鲜明的,是深刻的。如此下去,学生循规蹈矩,也许能在知识性考试中获得胜算;教师投机,在只论考试成绩的教学评比中也许成果显著突出。但这种将知识教条化、将思维格式化的做法,显然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育发展人的基本原则。而且这类教育现象决非孤例,在时下的教育生活中广泛而深刻地存在着。教育评价仍然像把大剪刀,一切旁逸横出的思想、个性思维一律遭遇裁剪,教育实际沦为钳制扼杀学生思想和思维发展的工具。如此教育,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何谈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和谐发展?有学者提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很难见到有中国的原创性成果,根源在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乍看似乎荒谬,然而对照上文阿力这一鲜活的案例,却又怎能不有此感想呢?连个性化的思考都得不到承认,乃至封杀,何论创新呢?

许多年前,西方大哲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话语简朴却直抵求知之真谛。一名学生连自己真实的理解与独特的看法都不能为教师所肯定,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何谈追求真理,探索真知?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最多说可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有时更沦为政治的附庸),而不可能成为新知识新思想的创立者。这与呼唤创新人才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不相符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不只是教学技艺上的变革,更应该进行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革新。教学技艺只是教育大树上的枝叶,尚在其次。真正的改革不应拘泥于一枝一叶模仿得是否妥当,而是要看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的先进还是落后、真实还是虚伪。教育教学技艺上的变革与研讨容易变化,但也容易伪饰,透过表象,才能发现背后隐藏着的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比如上文试题的评判,对错真谬通过几位教师的观点即可判别。然而,在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理念上的变革却又是何等紧迫,何等重要!尤其在功利社会的背景下,在实际利益的诱惑影响下,要让每位教师思想上都能接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洗礼,并真正得以确立,说来不易,做到又是何等艰难。我想,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深层的反思和切实的践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江苏 南京,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