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裘昌林辨证论治三叉神经痛经验举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裘昌林辨证论治三叉神经痛经验举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辨证论治 临床经验 裘昌林

裘昌林是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四十余载,潜心研习神经内科疾病的辨证之法、用药之道,善于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巧妙结合,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疑难杂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裘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作一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属于中医学之“面痛”、“偏头痛”、“头风”等范畴。本病易复发,常数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裘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头面部,多由头面部三阳经络受病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面为阳明所主,五脏六腑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面。由于头面部位易感风邪,故与风的关系密切,或风寒入侵;或外感风热;或肝郁化火,内风上扰;或阳明热盛上攻,清窍被扰,此外痰凝、血瘀、阴虚阳亢亦与之密不可分。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概而言之有外因、内因之别。

其外因多为卫气不固,外邪入侵,多与风邪有关。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袭阳位,上犯头面。又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极易兼夹其它邪气。若值严寒之季,或吹袭冷风,或寒邪入里,耗伤阳气,风邪常夹寒邪,寒性凝滞,主收引,使疼痛加重。若值炎热夏季,或居室闷热,或体质素热,腠理时疏时密,将息不慎,则风邪与热邪并致,而致灼热刺痛加剧。故其有风寒、风热之别,而裘师以为临证以风寒多见。风寒之邪循经影响手足三阳之络,引起络脉阻滞,而致疼痛。且可同时挟湿、挟痰、挟瘀。

其内因又有虚实之分。肝郁化火而致肝胆实火上扰,是为实证;如过食辛辣、肥甘,灼伤胃阴,足阳明胃经直达面部,中焦湿热,循经灼伤脉络,多表现为阳明腑实证。若有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损及肝肾之阴,虚火上扰,阴虚阳亢则为为虚中夹实证。

同时,其病多迁延日久,久病必瘀,多有兼证,如痰凝、血瘀。当今之人,多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故《丹溪心法・头痛》有“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在左属风,在右属痰”之说。风邪入侵,引动痰浊,流窜经络,脉络痹阻,不通则痛;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总之,头为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精、津、气血之精华上而荣之,病邪亦可上而扰之。故裘师概括其总病机可为:清窍被扰,筋脉瘀滞。

2 诊治特色

2.1 从风从寒论治: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头痛门》中有“头居上体,为风之所先及”且“风邪善行而数变”,这与三叉神经痛时作时止、遇触即发相类似,故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密切相关。裘师以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风邪兼夹寒、夹痰居多。症见每因外感风寒或面部受凉而发作或加重,面色青紫,喜热熨,四肢软冷或凉麻不利,呈短暂的、阵发的,刀割样疼痛,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风寒入络,气血受阻,络脉阻滞,而疼痛发作。故治疗上予祛风散寒通络,多用羌活、防风、细辛、川芎、蜈蚣、全蝎、白芷、天虫等。寒痰阻络,此类患者冬天易发,每每痛剧,治疗上裘师多用细辛、川芎、全蝎、白附子、陈胆星、制川乌、制草乌、白芷、蜈蚣、天虫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裘师指出,对虚寒型病人,使用温阳药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去,温则消而去之。”用药如白芷、细辛、川乌、草乌等,但温药易伤阴耗液,常加石膏、知母或增液汤予以兼制。所以温阳药应用不能太过,必要时可适当加养阴清热药,同时应用白芍,这样既能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使用温药不伤阴,而达到温经止痛的目的。

2.2 从瘀从痰论治:清代《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即痛,此是阳明经络受风毒,传人经络,血凝而不行。”同时,该病易复发,常数年不愈,病久人络,顽疾多痰,故沉痼不去,痰瘀互结,痹阻脉络,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有上述见症。根据其病理因素的相互兼夹,治法上宜化痰与活血祛瘀并用。裘师常常讲“久病人络,久病必瘀”,治疗上喜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予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川芎、赤芍、红花、全蝎、天麻、姜半夏、丹参、白芷、蜈蚣等。对老年体虚之人,更重在养血活血。多加当归、川芎、赤芍、白芍、丹参、蜈蚣、全蝎、蝉衣等。对瘀血症状明显者,尤重用川芎至30g,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辛香走窜,能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具有活血行气、祛风通络等作用,是治疗头面部疼痛之要药。如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均以其为主药组方配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含有生物碱、挥发油,有解痉、镇痛作用,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大脑活动而发挥止痛作用。

2.3 从肝从火论治:《灵枢・经脉》中说肝经循行“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故肝郁化火,灼伤络脉,则其循行部位出现胀闷、疼痛,肝胆之火均可循经而达头面部。裘师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夏枯草、黄芩、焦山栀、全蝎、川芎、地龙、白英、徐长卿等,清肝泻火,熄风通络。若肝火犯胃,湿阻中焦,循经伤及络脉,则予清肝化湿,和胃通络,方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姜半夏、川芎、天虫、全蝎、蜈蚣、姜竹茹等。若热象明显,可加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玄参等。若兼夹湿热为病,可加徐长卿,白英等。

2.4 加减治疗:若疼痛较甚,裘师善用芍药甘草汤,并指出芍药作主药时,必重用,一般芍药、甘草同用。此外,在较多应用热药时,如细辛、香白芷等,同用芍药,量可以大一些,可防伤阴,一举两得。若疼痛时间长,裘师辨证用药的同时,建议选用一些搜风通络之品,尤善用蛇类药,认为止痛效果乌梢蛇、白花蛇最好。兼有便秘者,裘师指出便干与三叉神经痛关系密切。阳明腑热可循经上扰头面部,可酌情使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气虚甚者,可去大黄,以生葛根代之。如便秘而未至阳明腑实程度,或阴亏便秘,可加生葛根、知母、决明子;血虚便秘,重用当归或加火麻仁;肺虚便秘,可加杏仁、瓜蒌仁;肾虚便秘,可加肉苁蓉、胡桃肉;便秘伴睡眠差者,可加柏子仁等。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右下颌抽痛四五个月。患者近来,时感右下颌处抽痛,洗脸、刷牙时可触痛,如触电样,进食咀嚼有时会诱发,不敢张大口。胃纳差,大便可,夜寐一般。既往有类似发作史。诊查:右面部针刺觉过敏,其余颅神经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一。舌暗、苔薄,脉弦细。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年过半百,脏腑亏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易感外邪。风寒之邪,闭阻脉络,不通则痛。治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处方:制川乌、制草乌、蕲蛇、全蝎、炙甘草各6g,北细辛3g,白英15g,白芷、露蜂房、天虫各12g,川芎、炒米仁各30g,蜈蚣3条,白芍20g,地龙10g。7剂。二诊:患者疼痛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进食咀嚼时不再疼痛难忍,舌暗红、舌下瘀筋、苔薄,脉弦细。予上方改白英30g。14剂。三诊时患者疼痛发作已大减,上方出入以调治1月余,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