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立足认知规律,调整阅读结构,在改革教育体制,科学教学机制的保证下,让我们走出封闭的阅读误区,让学生在开阔的新的阅读天地里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增长才能。

关键词:阅读 兴趣 经典

大凡读过诗书者,无不喜欢被誉为“诗仙”的李白那气势磅礴、感染力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也无不钟情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所抒写的充满爱国感情的现实主义佳作……说实话,我们多么希望在新时代里,也涌现出似李白、杜甫式的文学典范人才,使之为社会历史谱写出激动人心,流芳千古的诗篇。

可我们的语文教育之不理想,已是社会的共识。对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条条块块式教学,将一篇篇浑然一体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再要学生分别对它们滴水不漏地死记硬背,其形式不同于读八股文,而其效果实在不如读八股文。

语文教育是对人的潜意识的不断开发,然后将意识不断付诸行为实践,在实践中对人的悟性不断开发,又对人的灵性不断启发,从而对所学不断规范养成,又通过所学付之社会实践,并联系发展需要以不断创新――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全面感观印象衍生下使之潜移默化的演绎。

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除了学校里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外,校外的教育,由于家庭几近空白的文化气氛,社会几近苍白的文化渲染,在文化感悟大环境不足的条件下,不仅很难出人才,甚至也影响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造就。重视大环境开拓,重视以学校为主,构建与家庭、社会相衔接的语文教育模式,在融会贯通中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应是改革的首要课题。

学校无疑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面太窄,教学内容容量不足,周转慢,不合时宜,特别是在博览现代知识方面不足,学生的思想就难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采百花之甘露,小蜜蜂又如何能酿出蜜来呢?据说美国仅20名左右学生的小学教室里,就摆放着500多册各种不同类型的书摘,可见对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之重视。

我国的传统教育重在阅读,虽然好似小和尚念经,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充实了人的文化底蕴,人的悟性一旦在现实生活中触发,其所阅读后积累、沉淀了的潜意识,就会在触发的灵感下奔涌而出,这时候,想说想写也就容易了。

初中阶段,除了精读一定的诗文名篇及中外名作,教师的任务可转移到辅导课外阅读,介绍、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各类报刊杂志,在有选择地规定一批可读性书籍后,教师可把介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作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书报杂志、阅读相关书籍的能力,并负起对学生阅读的量与质的检查、考核的任务,保证学生在开拓性阅读中通过感知得到思维功能的开发。

高中阶段,除了精读一定数量的经典的中外名篇外,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国内外作品,并指导学生选读原著,每个学生每学期必须读完国内外著作各一部。此外,学生还要结合社会的人文景观,包括现代化的企、事业,以社会为课堂,进行实践性阅读。在教师、景区讲解员的介绍下,学生要写出较完整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在创造性思维下付之于行为反映,以保证思想的外延功能逐渐成熟。

调整阅读结构,课堂教学选材要经典,使学生阅读后能刻骨铭心,终生不忘;课外导读要选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要广博,使学生阅读后能通晓社会百家,人生百味,在博览中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学有所长。

调整阅读结构,教师必须走出在课堂里说教的授课方式。教师除了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外,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书报杂志的方法,在拓展的阅读中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训练学生将阅读后的感受进行相互交流的习惯,以强化说话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博采众长的方法,将大家交流后的感受在取长补短中付之于文字表达,从而提高阅读后的迁移能力……

调整阅读结构,教师既要承担起指导学生阅读一系列课题的任务,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更要品评学生阅读后的成效。而科学地对学生阅读模式、阅读效果进行系统性设计,无疑是语文教师在阅读创新中的责任;而对学生的阅读管理,应是教师的教育职责。

调整阅读结构,我们还不能像美国那样将学生的教室布置成图书室,但必须针对师生教学的需要,在相对的可读性、相关的适应性中,充分建设学校的图书室,为全校师生开辟出阅读的空间来,绝不能将图书室当做书刊杂志的仓库、博物馆,而要在绝对开放中体现出文化信息交流的作用,体现出教育的充分价值。图书管理员要上档次,在提高品位中提高自身的教育功能,对该室图书要有分厅别类的介绍、主次有序的说明,要当好师生阅读书报刊物的综合性导读的角色,成为特殊的教师。

调整阅读结构,语文教师要做好阅读辅导的深层次工作,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为学生在相关学科知识阅读中提供信息介绍及进行相应阅读方法的指导工作。

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普及科学文化,而不是为了磨灭人的个性,将精读与博读结合起来,在规范社会共性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博学中不断扩充识字能力,不断丰富人文知识的底蕴,不断培养人生社会的情趣,不断孕育美的思想感情,不断领悟文章的篇章结构,不断启发写作的激情……在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充分自由地培养每个人的个性特长。

立足认知规律,调整阅读结构,在改革教育体制,科学教学机制的保证下,让我们走出封闭的阅读误区,让学生在开阔的新的阅读天地里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增长才能,为获取更丰富的新知而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为三进工作中“诵读进教材”再添一笔浓彩。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