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远的名片——家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文一】
故乡永在
凸 凹
祖父说,村南的那座石桥,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到我祖父的祖父也说不清它的来历。
那年兴修水利,上边来人围着它转了一圈,对陪同他的支书——我的父亲说,这桥已老化得成了一个隐患,得炸掉它,修一座新的。
父亲说,咱们还是征询一下村里人的意见吧。
一旦征询,那桥就再也不能炸了。
人们说,这桥能立到今天,说明老天爷的生辰册子上,已经写上了它的名字,作为地上的人,你哪有资格勾去?执意要勾,是要遭天谴的。
人们又说,有了这个村子,就有了这座桥,这是谁都知道的。如果这村子是一个身体,这桥就是这身体上的一个部件,一如人,手脚齐全着,才活得健旺,一旦缺少了什么,就残疾了。
议到最后,干部、群众都把目光集中到祖父身上。因为他是老党员,说话有分量。
祖父说,我放了一辈子羊,每天都赶着羊从它身上过。我昨天问了问我的那些羊,人家要炸石桥了,你们同意不同意呢?这些羊“咩咩”地叫成一片,都哭了。为什么呢?羊的记性赖,一旦把桥炸了,它们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桥的事提醒了村里的老人,从此之后,他们对村里的老物件就变得格外上心了。
譬如那盘老石磨。虽然如今人们吃上了精米白面,早已搁置不用了,但依旧要保留在原处,不许拆除。因为它见证着丰年之乐、饥年之痛,让村里人更珍惜眼下的幸福日子。
譬如村东的那棵老柳树。虽已老得只剩下躯干和几处腋芽,但依旧不能砍,因为它上面曾挂过用铸铁做成的钟。钟声一响,村里人蜂拥而出,或聚众抗敌,或相约出工,战斗与生产,留下了许多故事。也是因为出行归来,第一眼望到的就是它的枝权,一旦望到,就有了到家的感觉。
譬如村西那口老井。虽已在别处开凿了一口深井,管道入户,人们也不再到老井那里汲水了,但依旧是井栏洁净,不染纤尘。不仅因为它是曾经的生命源泉,也是因为它让人心安妥——无论雨水丰沛,还是连年久旱,井里的水位总是保持在一个固定位置,不溢、不涸,给人以希望,让人们有了一种生活信念,无论富与贫,有了从容淡定、不浮不躁的心境。
这些理由,都是老人们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言说,在年轻人那里,并没有相应的感觉,认为人一老就守旧了,是可笑的,便主张废旧立新,让村子有个新面貌。但老人们是一群认死理的人,即便是言之凿凿,却总也不能说服他们,便只好依从。
进入中年之后,对故乡的回忆突然就占了大部分的心思,而每一忆及,首先进入思绪的,竟总是那座石桥、那盘石磨、那棵老柳树和那口老井。如果没有它们的支撑,整个记忆就很难展开,就只剩下一团化不开的乡愁,以致忧郁无眠。
(选自《读者》2011年第17期,有删改)
【美文二】
回 家
邓湘子
一
沿着山路走,这是我回家的方式。
那条山路对我至关重要。它宁静如母亲手中游动的那缕针线,与它同行的溪流,从不疲惫地跳跃着。我还没有见过比它更好的溪流。
走在山路上,会有许多过去的故事在心头重现。那个陡坡处,父亲挑着沉重的竹子摔过跤的地方,我不能忘记。父亲膝盖上的血迹在我心中抹不干净。
其实是想家了,想那个大山深处的村庄里的温馨和寂静。家,于是就浮上心头。
二
很长一段时间都闹不明白,那个迎接我来到人世间的名叫陈家湾的山村,有大大小小百来户人家,为什么没有一户姓陈的。后来村里长辈告诉我,这地方山高林密,宜于土匪生存,最初的陈姓土著给土匪杀的杀掉,吓的吓跑。现在的人家,都是各处迁来户的后人。陈家湾的名字还是依旧,想起来有许多悲怆。往事已了无痕迹。
很多回,我走在山路上,远远地望见村庄边几棵高大的楠木树耸起绿云一样的树冠,疲惫的双腿便如得到了鼓舞一样加快了步伐。碰到的人都熟悉,看到的屋子和庄稼都是记忆里的模样。走到村头,有人告诉我说,你娘在对门坡上的畦里锄菜。仿佛我不曾离别过,他们一语就点明了我迫切要知道的心事。
隔一道小溪,对门坡上是有自家一块菜地的。抬头仰望到了树影里母亲挥锄的身影了,来不及回屋放下包,就涉过山溪,很快听见了锄头挖地的声响和节奏,我像上坡路的兔子一样敏捷,脚步很有弹性地爬上坡去,走近菜畦里劳作的母亲。
母亲很高兴,三下五除二地料理完活,便带我回家。我把母亲的锄头扛在肩上,跟在母亲身后走,我有了真正回到了家的感觉,尽管我的肩上还挂着旅行的背包。
三
从十四岁离家到山外读高中,回家的情节便不断地发生着了。
学校离家有八十里之遥。到校第一天,新奇兴奋了一阵,可是黄昏到来了,莫名的孤寂感压迫而来;像走失在山野的一头牛犊,暮色四合里找不到它的母亲一样仓皇不安。暮色里是回家的时刻,想起母亲会在挂着蛛网的屋檐下张望,心情沉重而酸楚了。临睡时,相邻的床头传出嘤嘤低泣,再也抑制不住,眼泪便涌了出来。当时没能想到,在想家的眼泪里自己从此注定了要做一个浪迹在母亲挂念中的游子。
很多回,我和村里唯一的伙伴步行八十里,是上完上午课才出发,往往走到半夜,我们疲惫而又兴奋地在一片巨大的寂静里敲响自家的木门。
“妈妈,我回来了!”深深的夜色里我们大声呼叫。
门吱地开了,母亲披着衣服,端着油灯,又惊又喜地迎着,然后慌忙燃起柴火。
家里的火塘真是温暖。
(选自《儿童文学》1997年第5期,有删改)
【比较阅读】
《故乡永在》中选取故乡典型的风物——老石桥、老石磨、老柳树和那口老井,文章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在传神的描摹之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思与感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回家》则以“回家”为线索,作者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以片段组合的形式,追忆“我”多次回家的经历,生动传神地描写回家那种温馨与美好,抒写了作者对家园的热爱,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综观两篇文章,两位作者都是选取典型题材进行抒写。另外,两文细节描写细腻,情感浓郁,使人读之情韵悠长,意蕴无穷,有较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