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来自于感受、挖掘与拓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来自于感受、挖掘与拓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翻看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佳句如同荷上水珠、叶间凉风跃入眼帘。走近它们,你可以感觉到朴实华丽,婉约豪放,也可以领悟到清新自然、明快深沉,同时亦可以感受到来自岁月深处的真善美的浸润和陶冶。本文就是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经典诗词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诗词 外在 内蕴 美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1 吟诵默读,感受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国风》中的《无衣》的15句诗句中,不相同的词语只有9个,可我们在诵读时,丝毫也感觉不到词汇的重复累赘,恰恰相反,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油然而生,而这种美就是在经年之后也会萦绕在齿间心头。这一唱三叹、音韵流畅、好读易记不能不说是《诗经》中不少诗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这样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和杜甫别的律诗一样,它通篇押韵,平仄跌宕,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诵读它,如同漫步在绵延不断的山峦,又像跋涉于清澈见底的溪流,身心随音韵深浅、起伏。

读罢杜甫的沉郁,再去领略一下李白的豪放飘逸,我们会为诗人不同风格的精彩而拍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还有什么比这更洒脱不羁?不用说在古代,就是在当今,李白的潇洒也无与伦比。这就是李白,独一无二的李白。在李白这里,平仄、押韵什么的都被丢在了一边,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美。

2 研读分析,挖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是秋日傍晚一场新雨后宁静、清新、恬淡的山间景色。风格明快自然,富于生活气息。“明月”、“青松”、“清泉”、“山石”和“竹喧”、“莲动”、“浣女”、“渔舟”组成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画面,美丽形象、贴切生动。我们在诗情画意之中也触摸到了诗人寄托其中的高洁情怀和审美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如同工笔画,柳宗元的《渔翁》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丹青水墨。“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夜宿西岩的渔翁,拂晓时分“汲清湘”、“燃楚竹”,制作早餐;“烟消日出”却不见人影。家人正着急寻觅时,一声欸乃给出答案:人在青山绿水间。景和情携手同出,人与境相融共生。

山水自然美如凤头引人入胜,古典诗词佳句中蕴蓄的人文情怀也同样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请随笔者走进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悼亡词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上阕写活在人世的丈夫,写他对亡妻铭心刻骨的思念以及思念不得的空虚、怅惘和凄悲。“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下阕写离开人世十年的妻子,写她忽然回乡,写她早上起床后在窗前慢悠悠的梳妆打扮,写活了故去的人。恍惚中,“妻子根本没有逝去,她就是出了趟远门”这句被诗人反反复复肯定否定了许多次的话又凸现在脑际。醒来呼唤妻子时,半晌没有回音,回到现实中的诗人怎能不从心底流出这样的言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何处?千里之外的孤坟,一抔黄土埋葬妻子的地方。痛定思痛,痛不欲生。而读到此处,哪个读者不为之潸然泪下?

如果说苏轼的这首《江城子》让我们咀嚼了丧妻、思妻的痛切之愁,那李煜的《虞美人》则让我们吞噬了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亡国的哀愁有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似寻常的比喻,却让读者对抽象的愁绪有了具体切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认识,体会到了词人真挚、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

3 借用活用,拓展

“瞿塘峡从奉节县的白帝城到巫山县的大溪,全长八公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可以说是歌咏三峡的千古绝唱,也可以说是我们这部交响乐最好的序曲。”这是课文《壮丽的三峡》中引用古典诗词名作的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数不胜数。

“岳麓山上,‘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反复千年。爱晚亭、白鹤泉以宁静的姿势保持着百年的原貌。”(《寻觅楚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把栏杆拍遍》)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西洲曲》里的诗句,朱自清凸现出的是对往日生活深深的依恋和深情的向往,而引文弥散开的莲花般的淡香,连接着作者读者,共鸣之声可捧可掬。

岂止是今人,借用、活用古典诗词名作之佳句的文学家、诗人古来就有之。而不少借用活用又超出了原作,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一个例子。

在她之前曾有人写过这样的句子:“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李清照的高明之处在于:走进了古人,又走出了古人。

而给学生讲授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时,本人也学填了一首《醉花阴·秋思》,拙作如下:“风挽微云天成釉,雁过当时候。捋捋好心情,阅北读南,揣海色山秀。 涛声入梦留节奏,岭上岚如绣。回首看人生,就像攀岩,又仿佛探岫。”这里,笔者想表达的心声是:古代文学家的传世佳作如同餐桌上的山肴野蔬,闻之,才知其香;食之,才知其美;品之,才知其妙。也正是有了闻、食、品这几个字,我们才能逐步咀嚼出精髓、精华,并在不断借鉴学习中,努力创造出更新更美的文字。

4 结语

诚然,超出古人谈何容易。但若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去品味、去挖掘,我们会看得更远更广,俯拾到的美也更多更新,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在耳闻目濡中心灵不断得到美的陶冶。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程千帆,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2]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

[3]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

[4]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