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激发幼儿兴趣 实施生成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激发幼儿兴趣 实施生成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为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中心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在生成课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兴趣 生成课程 观念转变 主体性发展

随着瑞吉欧幼儿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生成课程的一些内容已成为我国幼教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可是仍有一些老师觉得生成课程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对它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希望用一个预先设计的、看似完美的教育方案,去套教育过程的每个步骤,并极力剔除教育中的不确定因素,以便有效地控制幼儿,最终实现那些预定的目标,完成一次看似完美的活动。这在我们的公开活动中是很常见的。

也有许多教师观念是转变了,已经接受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学”服务的观念。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因为担心完不成计划,而对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置之不理;因为担心公开课的质量,而回避幼儿提出的“与众不同”的问题和想法;因为“时间”关系,尽管想给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机会,也只能“点到为止”,使生成课程留于一形式,为生成而生成。

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都可以成为生成课程的内容,只要教师随时关注生活、关注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生成课程是能把握的。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的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可孩子们的视线却被一些小蚂蚁转移了……当时我们正一边走一边欣赏花园里的花,忽然路路叫了起来:“许老师,快看这儿,有许多蚂蚁!”果然!路边的草从里有好多的蚂蚁在爬来爬去,孩子们都好奇地蹲下来看起蚂蚁。看了一会儿,孩子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蚂蚁爬来爬去在干什么?”“它们怎么那么小?蚂蚁的头在哪里?嘴巴、眼睛呢?”“它们为什么要碰一下又分开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边议论边看,忘了我们出来的初衷是什么。一开始,我试着把孩子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但又一想:不如我就干脆给孩子们一个认识蚂蚁的机会吧。

我让孩子们先看看蚂蚁的颜色和大致的外形。过了一会儿,我又说:“蚂蚁爬来爬去在找食物呢。”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它们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我说:“要不我们给它们一些食物吧。”我拿了几块饼干,请幼儿弄碎撒在地上,然后让孩子们观察蚂蚁是怎么搬运食物的。过了一会儿,果然来了许多的蚂蚁。孩子们可高兴了:“许老师,这只蚂蚁搬了一块大的饼干。”“有两只蚂蚁在一起搬。”我趁机让孩子观察,蚂蚁发现了食物怎么办?它们是怎么搬的?它们会搬到哪里去?它们有储存粮食的地方吗?于是,孩子们就看得更起劲了。

幼儿是在一种完全自发的、主动的情绪下来观察蚂蚁的,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研究者和记录者,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幼儿提供帮助建议和服务,引导幼儿不断建构新经验,获得新的发展。

过了几天,我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多有关蚂蚁的资料,把蚂蚁的图片贴在墙上,让幼儿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有几条腿、几根触角以及头胸腹的样子。还借了一个装蚂蚁的观察瓶,引导孩子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的动态。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的孩子甚至还与家长一起上网查资料。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展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平时在教学中难以见到的。

幼儿始终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决定课程目标取向的决定性因素。当孩子急于表现蚂蚁的时候,我们又生成了美术活动《蚂蚁》,因为孩子们仔细观察过蚂蚁,也非常了解蚂蚁,因此兴趣很高,画得非常生动。在语言活动中,由于孩子积累了相当多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所以创编的《蚂蚁》儿歌,内容丰富多彩,加之孩子的童稚语言,极富情趣。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游戏《蚂蚁搬豆》,体验了合作的愉快,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可见,对于幼儿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也能更好地把握知识。这是生成课程之所以被重视的原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生成课程当作一种时髦。

生成课题的实施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只要教师能真正把孩子放在首位,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给孩子以适当的协助和引导,克服幼儿观察的盲目性,把他们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就能使他们在愉快中获得知识。

我们不主张教育内容的全盘生成,因为教师完全随着幼儿的兴趣跑,会出现一些重复或低效教育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孩子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时,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应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经常对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结构进行反思,如果发现缺陷,应该及时调整。教师要学会根据活动的需要,适当地传授知识、技能,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使幼儿在获得主体性发展的同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