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岛记忆(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岛记忆(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仍然记得青岛的朋友跟我说,你们真是来对了时候。确实,9月尾巴上的青岛,秋风刚起,天空湛蓝得能挤出水来,茂密的树叶开始变黄、凋落,原先被树叶遮盖的红瓦白墙的老房子一个接着一个显露出真面目来,向来来往往的人们吐露着百年来的辛酸和骄傲。

里院的岁月痕迹

和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骑楼一样,青岛也有属于自己的民居,被称作“里院”。

追溯起里院的历史,有些人说是上世纪初德国人给青岛的平民盖的房子,也有些人说是中国人对西方风格的“主动拿来”,结合西方和本土特色建造的房子。

究竟是哪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它们就像老照片上岁月留下的发黄的印记,深深地植在了青岛的历史上,也植在了青岛人的内心里。

我们在熙熙攘攘的青岛西部老城区里穿梭,探进每一条没落的小巷子,寻找这个城市历史中所存无几的记忆

土生土长的李伯伯是我们这次行程的带路人,他一边躬着身子默默前行,一边喃喃自语:“拆了,都拆了,原来在青岛有好几百座这样的里院,现在只剩下几座了。”

在一个狭小的过道里,李伯伯的脚步突然停住。我们顺着李伯伯望去的方向,看到一排3层小楼,这些楼房看上去平淡无奇,与几条街之隔的繁华的中山路相比甚至有些破败,但李伯伯却无不感慨地说,这便是他从小居住的地方。

从一个早已锈迹斑斑的铁门进去,短短的门洞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邮箱,很多油漆已经剥落,落满了厚厚的尘埃,看得出已经安置了不少年头。

穿过门洞,一个宽阔的庭院豁然出现在眼前,四周被5座相互毗连的3层小楼包围,呈现出一个“凸”字形。

中间像天井一样的围院,院内设有水龙头、公共厕所和消防水井。3层小楼上是密密麻麻的小房间,一间挨着一间,门口堆满了杂物,在中庭仔细环视,仍可见木结构门楣与楼柱上彩色的绘饰。

里院的市井生活

青岛的老人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里院,记忆中里院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那样美好,而最让人怀念的莫过于早已远去的童年生活。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跟几个伙伴一起追院里最漂亮的公鸡,追到了就把公鸡身上的羽毛拔了做毽子。”李伯伯至今说起来都面带笑意。

而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打扰里院居民的生活,刷牙的人继续刷牙,淘米的人继续淘米,搓澡的人继续搓澡。

一位大叔带着小孩正排队等着上厕所,门口的一对夫妇正张罗着给自己的花店上新货,一只白底黑斑猫跳上木扶栏,悠闲地在走廊上踱着步子,并没有人特别注意到门口站的几位不速之客。

李伯伯继续跟我们讲起里院的历史。据说曾经的里院,住的人很多,也很杂。有做生意的小老板,有旧青岛各机关的职员,有小学教员,小商贩等等。大一些的里院,能容纳上百户居民,小一点的也有几十户人家。

但是全楼无论居住着多少户人家,共享的都是一个水龙头和一个厕所,所以基本上也没有隐私可言。

一个大院子就好像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样的格局反倒拉近了居住者之间的距离。直到现在,青岛人还热情亲切,会用家族式的长幼称谓来称呼陌生人,这其实跟青岛80年来里院的“同居生活”不无关系。

步上木制的楼梯,许多房间早已紧锁房门,落满灰尘的门口甚至已经结满蜘蛛网。显然已经有很多人离开居住了一辈子的里院,而这种公用一个厕所的建筑注定只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了。

走出里院,我们向着繁华的中山路尽头走去。李伯伯说,那里有另一番“惊艳”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