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面肌痉挛 针刺 磁石牡蛎汤

面肌痉挛是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痉挛性收缩,常因精神紧张及情绪过度刺激或疲劳过度而诱发。本人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40例,收效满意。

1 一般资料

共观察病例75例,诊断标准均参照史玉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中所订,临床表现为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搐而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脑电图检查显示正常。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中药配合针刺疗法组(以下简称针药组)40例。中药组:男10例,女24例,年龄40―55岁,平均51.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针药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43―60岁,平均53.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7年。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采用自拟磁石牡蛎汤。药物组成:牡蛎(先煎)、龙骨(先煎)各30g,灵磁石(先煎)、丹参、生地、赤芍、白芍、炒当归、天麻、延胡索、沙苑子、白蒺藜、麦冬、茯苓、水牛角片(先煎)、郁金、川楝子、焦山楂、炙鸡金各10g,川芎5g,炙甘草4g。临床辨证:若气短乏力,加生黄芪15g,党参10g;若食少、便溏的,加茯苓、炒白术各10g。1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混匀,分早晚口服。以上中药服用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2.2 针药组:在中药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选用神庭、前顶、印堂、阳白(双)、四白(双)、地仓(双)、翳风(患侧)、外关(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局部消毒后,用32号1.5寸毫针浅刺。太冲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刺激量轻,静留针4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两组病例均治疗2个半月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眼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抽动完全消失:显效:眼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掣动发作次数或频率明显减少;无效:面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掣动无变化或加重。

针药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中药组,经统计学处理,P

4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56岁。农民。2005年4月26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面部抽搐,近一年来抽搐频繁,每天发作八九次,发作持续时间不一,最少抽搐六七次,最长持续1分钟左右。当吃饭、讲话或精神紧张时,越发加重,经本地及上级医院诊断为面肌痉挛。曾口服西药和针灸治疗,效果均不显著。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处方:生黄芪15g,川芎5g,牡蛎(先煎)、龙骨(先煎)各30g,党参、灵磁石(先煎)、丹参、生地、赤芍、白芍、炒当归、天麻、延胡索、沙苑子、白蒺藜、麦冬、茯苓、水牛角片(先煎)、郁金、川楝子、焦山楂、炙鸡金各10g,炙甘草4g。1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混匀,分早晚口服。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半个月后起效,3个月面肌痉挛消失。追访1年未见复发。

5 体会

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胞轮振跳”、“颜面抽搐”等范畴。多见于中年妇女。因气血虚弱,经脉失养,血虚生风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即见面部或左或右肌肉痉挛抽搐。本病与肝肾关系密切,故在治疗上以补法为主。磁石牡蛎汤有平肝潜阳、补肝肾、缓急、止痉之功。而本方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确能增加疗效,提高治愈率。局部取穴有利于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但手法一定宜轻,刺激量宜小;补足三里、前顶能补益胃气,激发经气以濡养颜面经脉;泻太冲能平肝熄风,且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同时要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才能获满意疗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