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大问题”设计之我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大问题”设计之我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大问题”这一名称的起源,是来自一本名叫《大问题》的哲学入门读物,这本读物是按照一些哲学上的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随着对哲学上各个问题深入阐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受之启发,一堂数学课,设计“大问题”的目标在哪里?一是结果的不唯一性;二是思维方式的多元性。“大问题”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更不是一节数学课每个环节都在挖空心思寻找“大问题”,大问题的课源、题源在教学成长的积累中,在每一天的教学反思中,有的是课后生成,有的是借别人的课,总结他人课中“大问题”的题眼。在多年的探索研究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问必简单有效,有些问题不宜大。例如很多公开课的揭题方法各有特点,引人入胜,但当课题提示后,老师会问一些通性的问题:这节课,你想学习或研究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我只相信有调控能力的老师,能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生成出几个比较成熟的知识点或探索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对课的学习是有益的。但是常常看到做表面文章的老师多,学生讲的热闹,老师听的茫然,于是不置可否,最后说: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今天的学习吧!这样做有没有浪费了课的主体真正需要研究一些更有价值的“大问题”的时间呢?

体会二:问求开放有度,有些时间不宜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一课开始时,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得了一年级借书64本,二年级借书101本,三年级借书104本,六年级借书230本的信息。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教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有的学生说:“一年级比二年级少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你能将一、二、三、六年级借书的本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单元测试中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另一位教师则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有的学生说:“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多少本书?”教师接着说:“对,两个年级之间,既可以求一共借书的本数,又可以比较一个年级比另一个年级多借多少本书。还能知道其中两个年级一共借多少本书。”

在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但细细推敲,学生的问题虽然都是有价值的,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新意,但是本节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求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这样问答就会错过一节课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间,因而第二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明确,便于学生及时进入对关键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中。

体会三:数学“大问题”设计要有坡度。如果问题提出后,一下子把学生蒙住,那就是空有其形的“大问题”了,只能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要追求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评估等数学思维的能力。

如: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10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按照常规,学生是用10+20来解决问题,并不能够主动的分类思考,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大问题”大思考的路径,引领学生思维向更远处眺望,也就开放性学习努力了一大步。所以基于这样的目的,在此前铺设一个伏笔问题会更好:两次比赛最少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相信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必然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走进更加开阔的领域。

再如:把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是什么图形?许多学生找不全答案的所有可能,于是我在教学此题之前设计了一道过渡题:把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这样就有效缓解了大问题的思考坡度。

体会四:数学“大问题”设计要有意义。如:一根长杆10米,垂直插入游泳池中(水深不超过5米),在漏出水面的地方做个标记,然后,再用另一端垂直插入水中,并做下水面的标记,取出长杆,量得两个标记间长度为4米,游泳池水深多少米?

这个问题的设计,不在问题的结果大,因为结果是唯一的,而在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答案两种可能性:一个是3米,一个是7米,根据实际情况和题目限制条件,只有3米正常的答案。但是没想到的是,同学们向我提出,其实这道题不必告诉我们“水深不到5米”这一条件的,因为我们在游泳池中游泳时,水面深度都不会有7米那么深的,算出两个答案后,我们也只会保留3米一个答案。真的没想到学生会质疑我的问题,更有趣的是,一名学生对我再出难题,老师,你觉得这个人有必要拿长杆一次次做标记吗?水中,量一下水面以下的深度不就得到了水深吗?这样费事,没有必要啊!我仿佛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了,可是这样的被“虐待”,我好高兴啊!数学缘于生活,大问题设计也不可以只在数学思维上下功夫,那也得要遵循数学生活化的原则。

综上所述,数学“大”问题以注重思考角度的多元性和结论的不唯一性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同时要兼具趣味性,合理性、阶梯性等特点,让学生在数学课中真正品味到数学思维的快乐真谛,那才是我们研究数学的真正愿望。为此,“大问题”设计需要集大家的思考,博采众长,才能真正让数学教育的天空呈现更加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