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例剖析!孩子的需要,“中国式回应”够不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例剖析!孩子的需要,“中国式回应”够不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哄孩子吃饭顿顿都要大人使出十八般武艺还未必能搞定?

为什么哄孩子睡觉就像是一场每天都会上演每次都两败俱伤的战争?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孩子不听话,你说东,他往西,你往左,他又往右?

问题在哪里?

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对每一个都独一无二的孩子而言,我们大人是否真的能理解他的需要?

就算理解了孩子的需要,我们又能否做出正确的回应呢?

中国式育儿的种种问题带来的“中国式回应”到底对不对?到底够不够呢?

也许只有理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我们期待的答案。

下面,我们就以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一个典型的正在被中国式育儿的孩子为例,从孩子的游戏需要、生活需要、社交需要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这七个层次的发展需求,而孩子因为身心发展所限,基本是依赖于我们成人来帮助他们实现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由生理性需要逐渐发展到精神性需要,即温饱、睡眠、生活物质条件、安全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向上发展出人际交往、认知等较高级的需要。

而让我们成人比较难以捉摸的是:

孩子的需要往往是潜在的,连他们自己都不完全明白,所以要靠我们成人来激发;

孩子的需要又往往是动态的,已有的需要不断被满足,新的需要又不断被激发继而被满足,又激发出新的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抑制或拒绝孩子的需求,而是以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中心,积极回应孩子,关注、理解孩子,并且与孩子互动,尽量给孩子营造包容、自由的成长环境,为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但与西方崇尚“自由”、“平等”的回应方式不同,“中国式回应”因为中国家庭架构的独特性(据一项针对中国几个主要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50~60%的0~6岁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教育),往往容易出现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甚至忽略或者误解的情况。

・这些“中国式回应”,你有没有?

干涉频繁,多以命令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

爱说教,常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

关注内容狭隘,多以学习为主;

交流时言行强势粗暴(特别是当孩子的表现令其不满意时);

父亲在亲子互动中的角色明显少于母亲和祖辈。

周周

性别:男孩

生日:2009年12月16日

个性:活泼可爱,语言能力、肢体动作能力发育都特别好

主要教养人:外婆、外公、妈妈(周周家就是典型的祖辈育儿的家庭,作为80后的新手父母,周周的父母忙于工作,特别是周周的爸爸,因为实在太忙,在周周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很难觅其踪影)

游戏需要

能否快乐地游戏,意味着孩子是否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有时沉浸在游戏中,不会向成人表达需要什么,并不完全意味着他什么都不要……

1. 孩子在游戏中对“自由度”的需要

事件1:周周右手拿球,往左手的拍子扔,边笑边原地小跑着转圈。外婆说:“好了!好了!你不要转啦!要头晕的呀!”说着,她想抱住周周,但周周挣脱了。

事件2:周周伸手拿照相机,跃跃欲试地说:“宝宝拍,宝宝拍。”外公看到后,连忙说:“照相机不能拿的,要弄坏的!”说着,便欲从周周手中拿回相机,但周周不肯,牢牢地抓在手里。外婆厉声说:“快点给外公!叫外公帮你拍!”

事件3:周周跑到双脚跳呼啦圈的区域,从一个圈跳到另一个圈内……外婆指着稍远的一个呼啦圈对周周说:“宝宝,跳这个!”妈妈拿着照相机也说:“宝宝跳!看着外婆,跳呀!”……外婆和妈妈仍在旁边叫着,自己还跳进跳出示范给他看。周周自顾自跳了几个后跑到另一个区域去了。

事件4:周周想玩沙子,妈妈劝说道:“宝宝,沙子很脏的,衣服要弄脏的!妈妈带你去公园里玩滑滑梯,好吗?滑滑梯很干净。”

周周的心里话:我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随心所欲地游戏,请不要总是打断我、阻止我!

外婆显然不能理解周周对自由游戏的渴求,始终将周周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保护意识很强,回应比较强势,主要是命令周周停止当前的游戏行为,有时也会说明周周行为的后果和不被准许的原因,但通常都是瞪着眼睛、提高了嗓音,类似于呵斥。如果周周不予理睬继续游戏行为,她便会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如“抱住”周周,束缚他的行动,或者拿走玩具等。

外公虽然不像外婆那么凶,但也同样对周周有着极高的保护意识、不知道如何适当地对待周周那些看似危险的游戏行为,所以大部分时候也是强制性的制止。有趣的是,当周周坚持游戏时,外公会放弃阻止他,然后搬出外婆来“威胁”周周。既无奈又无措的外公反而像个孩子。

妈妈的回应很大程度上受着外婆的影响和制约,但语气等更加温和,有时也会想办法分散周周的注意,让他不再坚持。妈妈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回应行为:一种和外婆的相似,另一种则是以鼓励周周为主。外婆外公不在场的时候,妈妈多以鼓励周周自己解决问题为主,有时甚至当周周向她求助,她也会耐心地引导他,而不是直接替他解决问题。

对于周周而言,游戏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而且新鲜的事物总是能牢牢地吸引住他。可是“相机太贵,不能作为玩具”;“大人在忙,小孩别来凑热闹”……在成人的世界里却存在太多的“不合时宜”。周周并没有要求家长给予他任何帮助,大家可以各管各的,但成人似乎见不得孩子在他们忙的时候在周围晃悠。周周因此经常失去游戏的自由。从以上这些事件来看,家长语言和行为上的阻止都不能打消周周的好奇心。无论是外婆的呵斥,还是妈妈和外公的好言相劝或威胁恐吓,周周仍然会对眼前的新鲜事物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只有当成人用另一件周周感兴趣的事物去分散他的注意力,周周才可能放弃原来的坚持。

2. 孩子在游戏中对“被关注”的需要

事件1:周周坐在外婆和外公的中间看电视,看了一会儿电视之后,周周拿着笔在本子上划起来,嘴巴里还说着:“宝宝写,宝宝写。”划了几页后,他转身对外公说:“外公,外公看。”外公看了看周周,“哦,哦”了两声,转头继续看电视。周周转头又对外婆说:“外婆看!”外婆倒是看了两眼,但也马上转向电视。

事件2:周周抱着蜡笔盒走到外公身边准备画画。“宝宝不画好吗?要弄到身上的。”周周不听外公的话,抱着蜡笔盒不肯给,跪在外公身边把纸放在沙发上画画。外公继续看电视……这时候,妈妈走过来了,对周周说:“我们要回去了,回家了。”妈妈将周周抱起来,周周边叫“笔笔!笔笔!”,身体边往下缩。外婆说:“不要画啦!家里会画得一塌糊涂的!”……周周的哭闹声直到爸爸妈妈把车门关上才消失……

周周的心里话:我需要被关注!也需要被鼓励!请不要忽视我!

周周的涂鸦行为在外婆看来似乎只会将手和衣服弄脏,或者担心家里的墙是否会遭殃。对于这种“捣蛋”行为,外婆自然不会给予支持。对周周一次次回头的暗示――想吸引外婆来看看自己的“杰作”,她却盯着电视而没有对周周有任何表示。外公通常是以微笑或笑声来回应周周的关注需要,有时则会简短地“哦哦”、“嗯”来回答,继续做自己的事。其实,年幼的周周能体会到外公敷衍的意思,在外公外婆那里得不到满意的回应,他会另寻目标,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

而周周妈妈呢,面对儿子合情合理的要求她竟以十分强硬的方式拒绝了。看来让妈妈从外婆的决定和周周的需要两者之间选择的话,答案应该是前者。这对周周来说是不公平的,妈妈完全有理由支持周周、满足周周。周周在体验涂鸦快乐的同时,还能激发他的想象力。

3. 孩子在游戏中对“共同游戏”的需要

事件1:外公双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倚着墙看电视。周周挥着气球跑到外公跟前,对着外公说:“气球!玩气球!”外公一只手接下气球,另一只仍插在口袋里,“嘿嘿”笑了笑,并没有回应周周发出的游戏邀请。周周只能拿回气球,跑回玩具车。

事件2:周周对着妈妈挥球拍。妈妈:“打我是吗?!嗯?!”妈妈做出生气的表情,周周仍然挥着球拍。妈妈对外婆说:“这小孩怎么这样啊?!”外婆和妈妈一起看了看周周,继续吃饭。周周拿着球拍找外公去了……

周周的心里话:我有时需要有人陪我一起玩!谁愿意陪我玩?

外公这样描述周周白天在家的状态:“吃好对付,吃完就自己玩。”随着周周的动作发展逐渐成熟,家长不再把周周牢牢抱在怀里。周周独自玩耍的时候,成人会尽量在其附近看护,同时也可以有较多的空间做其他事情。周周的游戏不只有自娱自乐,他还经常向成人发出游戏邀请――呼唤他们的名字、用玩具吸引他们。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的家长,基本都能满足陪在周周身边的需求。但是,从周周更进一步的表现来看,他真正期望的是成人能够与他进行游戏互动。

外婆通常在语言上鼓励周周或利用同伴来刺激周周达成她的要求,并不是有求必应。但周周现阶段多呈现胆怯的表现,通常会坚持重复要求外婆陪伴。这时脾气急躁的外婆便会催促周周,这样就难以引发彼此间的进一步互动。外公会及时回应周周,但在简单的微笑或“哦”之后也不会再有“你来我往”的交流,这个时候周周便会转移目标,不再缠着外公。祖辈这类的回应行为虽然看似满足了周周的陪伴需要,但实际上缺乏有效性,难以为其成长提供帮助。

妈妈一心一意地和周周相处时,对周周的游戏需要是有求必应的,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富有创意的玩法;若妈妈被其他事分散了精力,那周周表现游戏需要的行为就会被误解或是拒绝。总体来说,家长会在第一时间对周周的需要作出回应,但较少形成后续积极的互动,难以真正满足周周的需要。

生活需要

与游戏不同,生活方面的需求大多是由家长发起的。周周不是没有这方面的需要,当然也不是不会表达,而是在他自我表达之前,家长就早已替他作主了……

1、 家长发起入睡、进餐的需要

事件1:周周端起碗到嘴边,搅动筷子,做出将饭菜拨进嘴里的样子。外公边说“呀,宝宝……”边腾出一只手想拿走周周手中的碗。外婆看到后,立马将碗拿走,厉声说:“摔碎了就闯祸了!”

事件2:外婆将电视调到电视剧频道,调低音量,抱起在床上玩枕头的周周……“这么晚了!宝宝要睡觉觉了……”周周开始哭闹,哭闹得越来越厉害……两人如此僵持了近十五分钟,周周的脸蛋胀得通红,外婆也满头大汗。

事件3:妈妈跟到周周身边,伸出一勺饭菜说:“要玩吗?要玩就吃一口,吃一口才能玩。”周周摇头,避开勺子。

周周的心里话:我饿了吗?我困了吗?我自己知道的呀!

外婆哄他睡觉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原本应该静怡的入睡氛围几乎每次都像是周周和外婆的战争。同睡觉一样,周周也没有任何机会表达自己什么时候想吃饭。在他专注于玩枪玩车的时候,家长就准备好饭菜准备“随时突击”。周周若想抓握饭碗、筷子,就给他拿套干净的把玩;周周若想玩玩具,与成人进行一番“商讨”后,才得以边吃边玩。当然,通常家长是不会主动给周周吃零食的,这方面的需要大多由周周发起。

周周外婆不会顾及周周当前的状态和需要,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他什么时候入睡,也不理会旁人的劝阻。外婆打断周周原本在进行的活动(多为游戏)后,即使周周做出长时间、激烈的反抗,她也不会放弃,认为是外孙故意和她作对。

妈妈很少会哄周周睡觉(因为外婆总是急于将周周哄睡着),如果哄了很久或是陪周周玩了很久,外婆就会接手。

2、 家长发起卫生习惯行为的需要

事件:周周转身,指着洗手的地方,说:“宝宝洗洗。”外婆说:“不是洗好了吗?还洗什么呀?”说着,外婆一把拉住周周。周周左右扭动身体,挣脱外婆,跑到洗手池前,边拍打洗手液的按钮,边说:“宝宝洗洗。”

周周的心里话:请告诉我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大人和我一起做,定时定点,我会知道的!

家长培养周周卫生习惯的意识很强,虽然不是周周主动提出的要求,但在家长的示范和引导下他基本愿意配合、学习。只是有时外婆的行为会自相矛盾,两代家长对周周的要求也不能够统一,导致周周出现迟疑、拒绝等回应,而成人不会反思是否是自己的原因,单纯地催促、责怪孩子,引起了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如此恶性循环,本可以顺利进行的卫生习惯培养,又变得像一出闹剧。

社交需要

孩子会慢慢接触到邻居、年龄相近的小伙伴、老师等,会表现出分享、关心等亲社会行为,需要家长把握住契机,敏感地捕捉到孩子需要自己示范引导的时刻……

1、孩子在交际中对“被肯定”的需要

事件:小阿姨打了个喷嚏,周周放下笔,拍拍她的后背,拿起笔继续“写字”……爸爸没有特别的反应,来做客的四外婆看到后,手也没擦干净就跑进房间,凑到周周面前笑嘻嘻地对他说:“宝宝,小阿姨前面咳嗽,你帮她拍拍啊?”周周“咳咳”了一声,又拍了拍小阿姨的背。四外婆兴奋地说:“哈哈哈哈,宝宝真棒!会关心人了……”

周周的心里话:表扬我做的对的事情,下次我会做得更棒哦!

家长应该对周周生活中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同样,对周周的成长和进步也要持有敏锐的“嗅觉”。像亲社会行为,周周可能是偶发的,无须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或引导,但是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强化这一类行为。这点从周周对四外婆的回应上就可以看出:在四外婆询问下,周周又重复了之前关心同伴的行为,整个过程就是在帮助周化了在面对这一类事件时所作的反应。

2、 孩子在交际中对“榜样”的需要

事件1:妈妈指着那个男孩对周周说:“宝宝,哥哥,叫哥哥。”周周小声地说:“哥哥。”……妈妈蹲下来,搂着周周说:“叫响点,哥哥!”周周也跟着提高了声音:“哥哥!”

事件2:外婆站在一旁说:“不可以扔哦,会扔到小弟弟的。”妈妈蹲下说:“宝宝把球捡回来。”周周追着球,抱回妈妈身边……妈妈一只手搂着周周,一只手握着周周的手臂将球送到弟弟面前,边说:“宝宝喏!这样给弟弟。喏,给你。”

事件3:妈妈指着门卫室里的保安对周周说:“宝宝,跟叔叔再见。再见!”周周往里看了看,小声地说:“再见。”

周周的心里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周周面对与陌生孩子交友、如何谦让等礼仪方面的问题时会显得无措,妈妈在这方面对周周的教育意识非常强。不仅是语言、动作方面的示范,在与周周互动的过程中她会“蹲下”、“一只手抱着周周”,这种肢体上的触碰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周周带来安全感。在面对陌生人或突发状况的时候,周周会有些胆怯(说话小声,不愿靠近等),此时妈妈将视线调整为与他一致、两人还有眼神和肢体上的接触,对缓解周周当下的紧张情绪有很大的帮助。妈妈本身性格并不是十分外向,但和周周在一起的时候,似乎也会激发她待人热情、活泼的一面。

“中国式回应”,不够!

1、 “中国式回应”缺乏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理解和回应应该以孩子为核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在一项涉及数万人的调查中表明:95%以上的父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何有关家庭教育这门学问,隔代父母的这项比例几乎为100%。家长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所以很难将孩子看似平常、无意的行为与技能学习、思维发展联系起来,自然对孩子各种需要的表达不会敏感,回应陪伴的时候也不够积极。祖辈多会出于安全考虑,束缚孩子的行为,也难以理解孩子反抗性或坚持性的行为其实是在为自身的发展争取空间。而父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欠缺的情况下,不能够驳倒/替代祖辈不恰当的回应行为,也只能够效仿。

教育学者在探讨孩子需要与家长健康促进行为关系的研究中明确指出:想要满足孩子的需要,最先做的当然是要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窥探他的内心世界究竟需要什么。若成人始终不愿降低姿态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应当抛开自己主观的认为,不再强迫孩子完成成人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在了解了孩子的意愿之后,还要尊重他的选择,让他知道自己是被重视的。

2、 “中国式回应”缺乏父辈(特别是父亲)的积极行为,祖辈和父辈需要摆正各自的角色

“养不教”,应是“父之过”。如若父辈以“工作忙”、“工作辛苦”作为借口而将抚养孩子的责任推给祖辈,只要祖辈为其分担便不多干涉。另一方面,父辈初为人父人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逐渐失去了抚养孩子的信心,产生退缩的念头转而依赖于祖辈的帮忙。这种内在动因和自我肯定鼓励的缺失导致父辈一旦开始依赖祖辈,就不愿再主动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懒于去了解孩子发展的真正需要,自然就缺乏有效回应孩子的方法。

两代家长在教育行为方面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但是如果能通过平等的沟通,必可以扬长避短,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其实不仅孩子的成长需要赞美,成人也需要他人的赞美来建立信心。新手父母缺乏照顾孩子的实践经验,难免犯错。祖辈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就打断他们的教育行为或是争执起来,又或是完全将教养的责任往自己肩上扛。这不仅阻碍了孩子与他的父母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让父母难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今后教育之路就会更为坎坷。祖辈的鼓励,会让父辈减轻不少压力(特别是精神负担),帮助他们增强对教育好孩子的信心,也会让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和谐美好。父辈要更积极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作为小辈也要多主动与祖辈交流。良好的沟通能够化解许多误会和不愉快,充满宽容、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不正是年幼的孩子所需要的“家的温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