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平民面容里的国家表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平民面容里的国家表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肖像可以书写历史,可以记录人生,甚至可以记录人类的精神史。

在798艺术区大河画廊,《新周刊》12周年摄影推动展的现场,收藏家仝冰雪向每一位来访者介绍一组照片的传奇:“他的名字叫叶景吕,出生于1881年的福州,1901年,他作为清政府驻英国大使罗丰禄的助理在英国伦敦拍摄了第一张个人肖像。之后跟随罗大使回国,担任罗氏家族在福州的生意掌门人和英文私塾先生。从1907年到1968年,他每年都去照相馆拍摄一张个人肖像。”

这个以肖像摄影为主要内容的展览,是《新周刊》推出国庆专题《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后的落地延伸,展览集结了十位著名摄影师的肖像摄影代表作:张海儿、姜健、肖全、韩磊、王劲松、陆元敏、庄辉、黑明、邵逸农、苍鑫。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研讨会上,摄影家、评论家与观众就策展理念、缘由进行了交流。

混搭型展览

尼采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皮更深厚的了”,人脸的一百多块肌肉可以牵扯出25万种反映深层心理的表情,从中可以寻求不同生活的反映和个性的表述。所有的生活都写在脸上。对历史来说,脸就是最新鲜的信息,一张张或毫无表情或生动鲜活的脸,让我们看清楚一个时代的面容和一个国家的表情。

收集中国人脸孔的照片,讲述由人的表情构成的历史,是一项诱人的工作,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策展人顾铮、李健一直在寻求历史纵深和时代横切而的结合方式。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把《新周刊》100页特辑裁剪下来,重新装裱展出,作为提示性背景呈现;第二部分就是十位当代摄影师的代表作品,突破了杂志的版面限制,展现当代肖像和观念摄影的主要成果;第三部分是仝冰雪收藏的“叶景吕六十二年肖像”,一个私人的视觉自传。

顾铮说,策展的时候,他从个人角度出发,对杂志的内容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平衡。由于媒体本身的特性,《新周刊》必须更多地聚焦在大人物身上,“英雄史观”稍微强烈了一些,尤其在“民国时期”,那么多仁人志士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所以在策展时,他更注重“平民表情”的收集,“叶景吕六十二年肖像”体现的是私人的照相馆美学,而十位当代摄影师的作品,也突出表现了中国当代平民的表隋、身姿和身影。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中国人心态、精神面貌的变迁,这些变迁包括中国种种社会生活场景的细节、品质,包括文化观、价值观、时尚观。形式混搭,面貌新颖,正像现实的中国,碰撞、交融、纠结,超越了单纯的摄影法则和审美习惯。

肖像摄影的中国地位

中国人没有欣赏人物肖像的习惯,人们的审美取向大都集中在个体的审美情趣上,而完全忽视肖像的社会人文信息内涵。摄影家、评论家李江树认为肖像更有时间价值,“人像摄影、表情摄影是摄影原初的一个本体。跟风景相比,有可能500年以后荒山还是那个样子,可是几代人的表情举手投足都变了,照相机所凝固的一刻,若干年以后会给我们一种追忆的震惊。过去的时代离我们是那么遥远,那么原始古朴,却又是那么的切近,始终在某些方而给我们丝丝入扣的感觉”。

批评家曾璜,李媚都提到了奥古斯・桑德。桑德是一位典型的环境肖像摄影太师,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人的肖像打交道。他开过照相馆,拍过成千上万市民的身份证肖像。后来,他又策划实施了一个庞大的项目――为德意志同胞造像。他把德国民众的脸分为45种不同类型,逐类进行拍摄,他希望拍下整个时代的脸孔,让后人看到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灵。

姜健被认为是受桑德影响最大的中国摄影家,他说,肖像可以书写历史,可以记录人生,甚至可以记录人类的精神史。李江树认为,中国有更多样化的脸孔,比德意志丰富得多,他希望有摄影家进行类似于桑德的庞大计划,为肖像考古留下史料。“摄影应该有四种说话的方式,向众人,相互、向自己、向上苍。”李江树说。

中国肖像摄影在摄影界的地位一直不高,摄影人更注重抓拍的瞬间功力和参与宏大事件的留念,而对相对平庸、平淡的人像拍摄缺乏兴趣,但“世间一切,尽在脸上”,也有很多人在回归本原,注重肖像。推动中国肖像摄影的发展,展现当代肖像摄影的不同风格,让人们透过那些定格的面容,在平民表情中获得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理解,正是这个肖像摄影展“推动”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