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朗读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1、保证读书时间,反复朗读,感受语言。2、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体验朗读。3、朗读与理解相互依存。4、精选课文,美读训练。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朗读训练 重视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听、说、读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以自己的思考谈谈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引起大家对朗读教学的关注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反复朗读,感受语言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识其字,解其意,而且久而久之,也能融会贯通。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如《秋天》一文,作者何其芳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听到丁丁伐木声、汩汩的划桨声、的蟋蟀声……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冷雾、白霜、溪水、渔舟、牧羊女……同时也认识了“……在……里”、“……在……上”的句式以及精巧的结构。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让学生全文读、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式进行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面向全体学生,扩大朗读训练面,指导学生体验朗读。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也可以表演朗读等等。

我教《雷电颂》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这是一部可供舞台表演的话剧,剧本是从第五幕第二场里节选的,是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时的一段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调动你最激越的情感,根据舞台说明提示的动作、神态,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像剧中情景,走近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吧。”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大声地朗读起来,并依据舞台说明,像屈原一样,目中满含怒火,双手时而同时举出,时而拳曲于胸前,慷慨激昂地齐声朗读,我欣喜发现;全班每一位同学的表情朗读,相互深深地感染,将朗读气氛推向高潮。

当然,除了通过齐读扩大训练面,还可部分读、领读、轮读、个人读、接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以此扩大朗读训练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每个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普通学生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并通过评议,指导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深深爱上朗读。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不能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余映潮先生提倡“读品结合、读说交替”的方法就是将朗读品评和欣赏理解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很生动的教学形式。如,先好好朗读课文,再共同品析课文;又如,多次朗读课文,每次朗读之后都有“品评”、“理解”。这是一种将教学活动深深引入课文文本的教学手法。

下面例举余老师的教学案例。

在语言品析阶段,师生一起读、评《散步》的开头: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读:用叙述的平静的语气朗读。

评:

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

这是倒叙的写法。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生活的画面。

读:用有情致的语气朗读。

评:“散步”二字紧紧扣题。

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全句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读:朗读时可稍稍突出“我”字的重音。

评: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暗示出一种责任感。

多次出现“我”,不觉得繁琐,倒是觉得有节奏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读起来给人以富有诗意的感觉。

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这样的教学形式将朗读与评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着非常浓郁的语文气息,通过不同语气、不同方式的反复朗读,进入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意韵情趣的整体感悟和把握,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生成”。

四、精选课文,美读训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如《在山的那边》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山啊(na)、今天啊(na)、海潮啊(wa)、人们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浪之歌》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在指导朗读前,可以让学生先将诗中的韵脚一一找出来,作为一个练习。比如,在第一首诗中,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等。由此使学生在朗读时掌握朗读的要点之一,并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1、 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相应的朗读训练方式。

戏剧作品,小说中的对话,童话和寓言等,可分角色朗读。如《威尼斯商人》、《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搞一些表演性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学生的动作、神态、语气、扮装反映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特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散文、文言文、诗歌可由教师示范朗读,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或挑选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个别朗读,如《春》、《浪之歌》、《海燕》等,教学过程中,还须让学生自由读和齐声朗读。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根据需要也可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就应该以“朗读”一线贯串:首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节奏美、气势美,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内容美、语言美、形式美,这一环节又是采用读评结合的方式,读中品,品后读,诵读形式多样,如个别读、小组读、女生读、男生读、男女生混合读等。铿锵激越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通过诵读全然悟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领神会,感同身受。

2、开展朗读竞赛不失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它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在比较中改进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朗读竞赛的时间、地点、内容、规模也应当多样化。

3、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片段和图片,创设各种活泼的激趣氛围。

将图形文件、声音文件和文本文件进行合成,制成多媒体幻灯片,使文字能够跟随朗读的声音同步出现,以此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在富有强烈感彩朗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认识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从满足现状中跳跃出来并被重新赋予开放的动态品质,从而进入阅读的最高阶段――创造性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作为阅读教学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只有靠经常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方能培养语感;也唯有重视朗读,加强朗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