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战士作家李顺胜等6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战士作家李顺胜等6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顺胜1990年12月从山东海阳入伍,新兵连时就因工作突出,入伍仅6个月就被选送到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学习,回来后在连队当过战士、文书、修理技师。能够学到一门技术、当个"技术兵"对一般战士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但李顺胜偏偏"不知足",一门心思要搞报道、写文章、当作家。训练间隙、茶余饭后经常可以看到他拿个小本本写写画画,但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写文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了半年多,底稿攒了一大堆,报纸上却连个"小萝卜条"也没见着。一些战友嘲笑他不自量力,但他不为所动,始终"咬定写作不放松",继续他的"创作"。从一句话的"人生格言"起步,到小"萝卜条"、小"豆腐"块。终于,他成了能写新闻、散文、诗歌、杂文的"全能报道员"。1996年他因报道成绩突出,被调到团报道组。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自费报名参加了新闻函授学习。

服役已满12年,由于团里晋升四级士官的名额有限,去年底他转业到了地方。提起这事,李顺胜眼圈有点发红,他说:"说实话,我真舍不得走,是火热的军营和亲如兄弟的战友给了我写作的机会和创作的灵感,如果没有部队,没有当兵的经历,我无论如何也圆不了这个作家梦。"

浅谈现场短新闻的后续采访(二)

二、抓好新闻由头,追踪采访新闻事件多个现场,获取现场短新闻的资料。

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记者每天碰到的都是新问题。新闻要求"新"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主动进取精神和独创意识。诚然,现场新闻有不少突发性事件是记者无法事先预见和准备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已发生了稍长时间,如果记者作后续采访,写成现场短新闻则时效性差;若是不写又太可惜。因而,抓好新闻由头不失为补救时效性差的好办法。一旦抓到好的新闻由头,记者就应该有所准备地深入到新闻由头发生的现场,去捕捉新闻事实。

每一个发生在现场的新闻事件,虽然有时间、空间的限定,但它本身不是孤立的。记者可以进行现场采访前的发掘和现场采访后的补充,有人把这称为""采访。在这里,也可以说是对新闻由头现场采访后对多个第二现场的采访,由此同样可以捕捉到"活蹦乱跳的新鲜鲤鱼",采集到"带着露珠的青菜"。(完)

“裁衣经”与新闻写作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

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缝"功夫在剪外"的"裁衣经",内含深刻的辩证法。对于我们基层通讯员来说不无启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基层通讯员心浮意躁,正走入一个写作误区:听风即雨,重"写"轻"采",或只"写"不"采"。过去我们常说:一个优秀基层通讯员必须做到腿勤、口勤、手勤、眼勤,才能写出"一碰即响"的好新闻。看来这个好传统还得发扬下去,即使今天我们已经具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有的采用无纸化写作,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好新闻线索的发现,仍然需要我们到现场挖掘,再写作。只呆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是写不出好新闻的。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

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经过父亲的精心修改,我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两份,分别寄给了《安阳日报》、《河南农村报》。没隔几天,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上了,稿子发在《安阳日报》啦!"又过了一周,《河南农村报》也登出了这篇稿子。

2001年冬天,我带着自己的几篇"豆腐块"踏进了军营,新兵下连后,我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业余时间给广播站写广播稿,成了连队的"笔杆子"。2002年9月,我被调到部队报道组,然而,自己没有了"首发命中"的那份运气,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沉海、杳无音讯。投稿不中的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在电话中安慰我,要腿勤、手勤,多下连队跑跑、侃侃,新闻就在基层。两位新闻干事和老报道员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教。10月25日,我终于在军区《前卫报》的二版头条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以后的日子里,稿子也能经常出现在军区《前卫报》和驻地《商丘日报》等报刊上。

我感谢父亲,是他引导我开始了新闻写作。

我感谢父亲,是他给我点亮了人生道路上的航灯。

商丘市新闻宣传工作成绩显著

商丘市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工作中心这个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一是抓载体。该市组织实施了以"新世纪新商丘"为主线的对内宣传,推出一系列深度报道,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组织开展了以"瞩目商丘"为主线的对上对外宣传活动,在商丘市第二届木兰文化节期间,邀请海内外43家媒体近200名记者云集商丘,在市以上新闻媒体推出了1000多篇报道;在"名记者访商丘"活动中,组织了全国10家中央、省级卫视台40余名记者赴商丘采访,聚焦该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速公路和城市建设,引起强烈反响。

“丑媳妇”要敢见“公婆”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

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这个项目并不是改造管线,而是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征地面积,共节约94万元。稿件重新写好后送到报社,第二天就刊登出来,并被评为月度好稿件。如今,我写稿,不管是新闻稿件还是文学作品,都习惯让领导同事先看,找找不足。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先让领导把关,可决定稿件能不能发,是否有政策性偏差。二是让当事人看可防止稿件失实。三是让同事看,可指出语法修辞错误或不准确之处,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试论标点符号的活用(三)

2.各位劳动模范,各位模范工作者!

十、"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是句内括号,还是句外括号;是单破折号,还是双破折号。例如: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3.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4.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从这4个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凡是比较重要的注释或补充说明,并且可以和正文一起念的,就用破折号;凡是只作附带说明的解释和补充,且不能和正文一起念的,就用括号。

B.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C.注释部分是在句末,只用单破折号就行了;注释和补充说明的部分是在句子的中间,一般用双破折号。

十一、表示语言的中断,可以用破折号,也可以用省略号。二者的区别是: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余声未尽。例如:

1.鲁大海:……你叫警察杀了矿上的许多工人,你还--

2.穿长袍的问:"这一位是……"

"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十二、破折号可以表示提示下文。就这个性质来看,把它改为冒号也是可以的,因为在这种语言环境里,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例如:

1.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2.上联是--

发扬革命传统

下联是--

争取更大光荣

横批是--

光荣之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