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劝学》学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劝学》学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文背景】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既继承孔子学说,又摒弃其消极成分,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以入室弟子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之故,在历代遭到一些学者的怀疑(认为他不属于儒家)与抨击。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主张治理天下既要依靠“法制”,又要重视“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一书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所记。文篇有标题,这是对《论语》《孟子》等语录体文章的发展,也是先秦说理文臻于成熟的一个标志。《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意在劝导与勉励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学习。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本文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艺术风格。课文节选《劝学篇》中的四段文字,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即劝勉、鼓励的意思。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1) 一般生字 靛青(diàn) 而望(qì) 舆马(yú) 跬步(kuǐ)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金石可镂(lòu)

(2) 多音字 木直中绳(zhòng) 槁暴(pù) 参省(xǐng) 假舆马(jiǎ)

(3) 通假字 虽有槁暴(yòu) 知明(zhì) 生非异(xìng)

2. 解词

(1) 实词

劝:劝勉 已:停止 中:合于 槁:枯

挺:直 金:金属的刀类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提起脚后跟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彰:清楚 假:凭借,借助 致:达到 绝:横渡

跬步:半步 骐骥:良马 锲:用刀雕刻 黄泉:地下的泉水

跪:脚 寄托:藏身 用心:使用心力

(2) 虚词

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连词,表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于是”“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表示“……的人”。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助词,帮助判断,且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3) 通假字(古今字)

■:通“”,以火烤木,使其弯曲 暴:通“曝”,晒干

生:通“性”,天赋,资质 有:通“又” 知:通“智”,智慧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全文

【明确】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因此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靠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所见的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智慧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心境(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2. 明确主题

【明确】 本文是《劝学》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但也可以看出,作者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而得的,勉励人们重视学习,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品德,获得教养。所选四段融为一体,既可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又能体现原著精神。

3. 理清层次

【明确】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分别从意义、作用、态度三个方面予以论证。第二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用一系列比喻论证观点,进而推出只有广博学习、不断反省,才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结论。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是借助外界条件,最后得出结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第四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一重在积累,二持之以恒,三专心致志。

(三) 重点研习

1.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举例说说本文设喻论证的特点。

【明确】 (1)通俗易懂:为了论述“学不可以已”,作者运用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喻,形象地论证了学习不能停止的重要性。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2)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阐释得更具体明白。③博喻铺排:第三段连用“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既从不同的侧面论证学习的作用,又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体现了节奏美。(3)形式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进一步论证。

2. 哪几个句子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句式特点?

【明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系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分别调到“取”与“青”的前面)(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系定语后置,翻译时最好分别调到“爪牙”与“筋骨”的前面)(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这是一个复杂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是主语,“■ 使之然”是谓语,且谓语是对主语的原因解说,翻译时要补上主语)

3. 试举几个实词活用的例子进行解说。

【明确】 (1)“日参省乎己”的“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每日”。(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与“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地上”“在地下”。(3)“非能水”的“水”,名词作动词,译为“游水”。(4)“用心一”的“一”,数词做动词,译为“专一”。

【课后练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注音与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不积跬步(guǐ,半步)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ǔ,低劣)

C. 锲而不舍(shě,遗弃)

D. 金石可镂(lòu,雕刻)

2. 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所表示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 从名词活用方面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文紧扣“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重点突出。

B.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C. 本文运用“蚓”“蟹”两组事例,意在阐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

D. 本文多用短句来阐明道理,使行文有气势,语言简明,节奏感强。

5. 下列关于荀子与《荀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荀子名况,号卿,是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也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B. 荀子的入室弟子韩非、李斯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他也是先秦法家学者。

C. 《荀子》现存32篇,内容丰富,体系初具,包括了作者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至文学的研究。

D. 《荀子》观点鲜明,善于运用比喻阐明道理,论证周密,形式灵活,具有专题学术论文性质。

6.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把下面《劝学》中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并举例分析其中比喻论证的特点。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A.跬kuǐ;B.驽nú;C.舍,停止)

2. D(A、B、C项表转折,D项表修饰)

3. B(B项名词做动词,A、C、D项名词做状语)

4. C(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比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5. B(不能据此推断他是法家学者)

6. (1)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2)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 君子的天赋资质(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4)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使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7.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开头登高山、临深涧等比喻,既通俗易懂,又连喻铺排,颇有气势。从反面譬喻推出观点,与第二大句正面譬喻类推观点构成正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