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患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对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患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进行探讨。方法 以相关的风险管理办法为根据,将在使用留置针护理中门诊患儿常见的风险问题找出来,从而将相应的护理对策制定出来,对风险问题在对策实施以后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现留置针静脉炎、堵塞、脱出以及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与风险管理实施之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风险管理;门诊输液患儿;浅静脉留置针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12-01
浅静脉留置针具有套管柔软以及操作简单的特点,所以在静脉当中可以短时间的留置,还可以使输液时的舒适度增加,对穿刺静脉进行保护,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住院患儿当中[1]。然而在输液之后,门诊输液患儿会离开医院,与护理人员的观察视野相脱离,将管带回家后,患儿非常容易出现留置针堵塞以及脱出的现象,并进一步的引发感染以及静脉炎等一系列问题 。我院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针对门诊输液患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使留置针使用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受的260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门诊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408例男,1192例女,年龄在40d―6岁之间,有2―6d的留置时间。这些患儿当中有1320例未进行风险管理,而有1480例患儿则采用了风险管理。两组患儿在疾病、年龄以及性别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门诊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存在于护理当中的常见问题找出来,从而将改进措施提出并进行实施方案的制定,对控制以及监督的管理予以加强,针对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门诊输液患儿,以护理的风险种类为根据,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风险管理实施后患儿家长满意度、留置针使用率以及常见的风险问题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2]。同时,还要将将科室电话号码以及浅静脉留置维护手册等提供给患儿以及家属,从而使问题出现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进行联系 。
1.3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O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P
2结果
在风险管理实施以后,有效的减少了常见的风险,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细情况见下表1。
3讨论
对于血管来说,浅静脉留置针属于一种异物刺激,由于患儿一般都具有血管细以及多动的特点,再加上留置针护理常识是很所家长所缺乏的,所以并发症以及和各种意外经常会出现在使用过程当中[3]。要想促进留置针并发症的的有效减少,就必须要在使用留置针期间对患者加强管理,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与以规范,必须要保证获得知情同意,认真履行告知患儿家长的义务,同时,还要将使用记录随时做好,这样才可以保证留置针使用并发症的减少。
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浅静脉留置针在门诊患儿当中使用率的提高,在住院患者中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浅静脉留置针,然而浅静脉留置针特点目前来讲还不为人熟知,对于带管回家如何予以处理还不是很清楚,其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患儿会因为留置针而感到痛苦,而最科学以及最安全的反倒是普通钢针[4]。我院利用流程再造的方式,对带管回家护理指导以及细节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予以加强,将家长以及患儿的不必要的疑虑消除了,这样就使很多的家长以及患儿都能够对留置针予以认可和接受,而且在对置管以及导管维护进行配合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心态上的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有了显著地提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的安全成为了越来越关键的问题,现在毋庸置疑的趋势就是普通钢针被浅静脉置留针多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更为关注门诊输液患儿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需要想方法解决因带管回家而出现各种问题,防止因为护理不周而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问题。只有护理人员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将护理服务的范围拓展开,从而使患者的输液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胡云香,陶红艳.自制风险隐患评估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21): 19.
[2] 王晓静,刘晓青,孙庆芳.风险管理在糖尿病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10): 1325.
[3] 董淑华,王健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9): 719.
[4] 韦林安,李丽.自制头皮针护帽对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7, 22(1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