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E时代旅游跨文化交际性诠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E时代旅游跨文化交际性诠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E时代是信息技术的高度网络化和经济、文化的高速全球化时代。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特性主要体现为时空融合性、文化融合性和信仰融合性。伴随着E时代的典型跨文化性和跨文化旅游的显著特征的清晰化,和而不同、相互尊重、进退有度、互惠双赢,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特性。充分认识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特性将使人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跨文化旅游交往活动,从而极大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并推动跨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E时代;文化;旅游;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4403

1 引言

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不仅得到最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而且从本质上成为一场基于技术特性却又远远超出技术领域的变革。这个时代被称为E时代。伴随着这场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无限发展空间,E时代日益彰显出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诠释力。可以说,E时代是电子(electronics)技术的时代,是经济(economy)全球化的时代,是能源(energy)革命的时代,是生态(ecology)文明的时代,是知识爆炸(explosion)的时代,是鼓励探索(exploration)的时代。无论哪一种诠释更具主流化和显性化,无可否认的是,E时代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并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互渗互补的全新格局。

与此同时,跨文化旅游在E时代也呈现了新的内涵和外延。过去还有人在感叹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与东道主的“相互感知是被高度歪曲的”,他们之间的交往是“最为肤浅的文化相遇形式”,而被称为旅游黄金时代的E时代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相遇、碰撞和交融,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成为E时代旅游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且日益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本文拟从文化和交际的角度来全新解读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特性,从而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旅游研究领域做出新的探索。

2 E时代跨文化交际的特性分析

E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大致有以下三种看法:一是趋同论,即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影响下日益趋同,文化全球化是必然的结果;二是多元论,即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各自文化的相应发展,因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三是一体论,即共同的经济利益和文化相似性使E时代很可能形成多个经济文化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如欧洲的经济文化共同体。然而,无论对E时代文化发展趋势持何种观点,本文认为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时空融合性

便利的交通、迅捷的通讯、先进的网络科技无不显示着E时代的直接化、透明化和全球化,也标志着物理与信息空间“零距离”时代的来临。E时代极大地缩小了地球的物理空间,国界与国别的观念逐渐淡化,互联网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空间的瞬间转换和信息的极速传播与共享。人们在时空无限缩小的E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感叹地球如此之小,世界触手可及,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2.2 文化融合性

文化涵化指不同文化群体因接触而导致原有文化模式变化的现象。在理想条件下,文化涵化是相互的,对等的,其结果是文化、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文化涵化存在两大发生因素,即外来因素的介入和内部因素的承受能力,而E时代正使这两大因素日益突显和外露。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全球网民数量达到19.7亿人,较上年增长14%,其中亚洲网民数量8.3亿、欧洲4.8亿、北美2.7亿、拉美2.1亿、非洲1.1亿、其它地区0.7亿;而英语作为互联网官方语言占网页内容的30.6%,汉语占13.0%,日语85%,西班牙语、德语、法语和朝鲜语等占19.1%,其他小语种占19.0%。虽然有人担忧E时代的西方主流文化依仗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强势地位日益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强势文化,而包括一些历史悠久、有过辉煌文明的第三世界国家则在实际的文化交往和接触中处于被涵化的弱势地位。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E时代这种信息交流的普及性和多元性同时也成为全球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契机,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间性日益缩小,多元文化和谐并存并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2.3 信仰融合性

E时代的世界文化格局和发展趋势正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的交互作用。在E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信息与技术上的强大和领先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上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他们正以E时代特有的网络、科技信息方式实施着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而与此同时,以个人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征服论为基本基调的西方文化在E时代的浪潮中正面临着精神空虚、生态环境危机、疾病蔓延等困境。西方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了高智慧、高悟性的中国文化,希望从中国文化中的群体意识、人性修养、精神追求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汲取智慧和能量。有人说,21世纪人类文化的基本走向将是东方的“德性”文化与西方的“智性”文化的融合。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在E时代的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不断提高,对异质文化也表现得更加宽容和开化,人们正逐步走向心理和信仰的深度融合。

3 E时代跨文化旅游的特征透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广为传播,旅游因文化而更显魅力。随着E时代的降临,旅游正成为跨时空交往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跨文化旅游在E时代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无论在旅游主体、旅游空间、旅游动机,还是旅游形式和内涵上都有着如下的显著特征。

3.1 地域国际化

国际旅游成为E时代的一种重要的跨文化旅游形式。所谓国际旅游,是指旅游者跨出国界的旅游活动。E时代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近年来,作为跨文化交际和了解异国文化的特殊方式,国际旅游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并迅速形成E时代的一股潮流。据先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2015年、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分别达到10亿、12亿、16亿人次;国际旅游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3.5%。同时,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正向东方转移。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由欧洲、美洲、亚太地区、非洲、中东、南亚组成的六大国际旅游市场格局体系,这标志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速度的加快,亚太地区以7.5%的年增长率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区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2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1亿人次左右,旅游业总收入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3.2 动机明确化

文化和交际动机已成为E时代跨文化旅游的主导性动机。美国旅游学家Mcintosh曾提出四种基本旅游动机:一是文化动机,即了解和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和宗教等的动机;二是身心健康动机,即通过度假、消遣、运动和娱乐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三是交际动机,即在异地结识新朋友、探亲访友、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的动机;四是地位和声望动机,即通过考察、交流、会议、商务等旅游活动以满足旅游者获得肯定、注意、赏识、自尊、声誉等心理需求。随着E时代的全球化趋势和人们跨文化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文化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可见,文化和交际动机逐渐成为跨文化旅游的主导性动机。

3.3 内涵深度化

跨文化旅游日益呈现出需求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内容深度化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模式经历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历程,而E时代的来临更是推动这一进程向纵深发展。如今,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个性化、自由化的心理需求,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如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虚拟旅游、奖励旅游、探险旅游、主题旅游等。同时,旅游者对旅游和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正从低层次旅游走向深度旅游,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而是希望从异地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和体验,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文化底蕴。

4 E时代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多维解读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所发生的交往活动。而旅游活动本身是旅游者文化与旅游接待地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和交融的过程,因而本质上,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方式,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旅游交往中,旅游者和三类行为主体发生人际交往:一是旅游从业者,他们是旅游者最直接和频繁的接触主体;二是当地居民,他们是除旅游从业人员以外的重要交际对象;三是其他旅游者,即来自不同客源地的旅游者。Lewin曾将行为定义为B=f(P,E),这里B是行为,P是人,E是环境,f是作用。Lewin认为行为就是交际双方在交际场合/环境的相互作用。那么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就是旅游主体在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交际行为的最终表现形式和显性/隐性特征则与旅游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密切相关。随着E时代的跨文化交际特性和E时代跨文化旅游特征的清晰化,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特性也日益明显。

4.1 和而不同: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希腊哲学家Heraclitus曾说“万物皆变化”,因而跨文化交际的哲学是变化的哲学。跨文化交往的可能性产生于两点认识:跨文化交往是一个开放、和谐的系统;交往的人们有各自选择、取舍的权利和自由。可以说,这种变化中的“和而不同”正是E时代跨文化旅游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的“和”是指跨文化旅游交往中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从业人员或当地居民都要做到与异质文化发生、发展一种和谐、共生、相互增益的关系。正如社会共生论认为,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不同”则是旅游主体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同”可能是文化冲突的诱因,却也是“和”的前提和条件。综观历史,无论是形式上的旅游,还是精神上的行游或神游,无不显示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和境界。在跨文化旅游过程中,旅游主体以“和而不同”的态度理智地对待异质文化,充分吸收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更新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以促进文化的合理发展是符合E时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文化差异是跨文化旅游产生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发展跨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动力。文化边际域的产生正是国际旅游业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距离的必然产物。因而在“和”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文化差异梯度将使跨文化旅游交往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4.2 相互尊重: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以己度人或以己文化度他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常规认知思维模式,因为依据文化相对论,任何文化价值观对自身的文化群体来说都是最合理的。然而,Walsh曾提出了“普适人”(universal man)的概念,他强调三个“世界性”的观念,即尊重所有文化;理解其他文化成员的所思、所感、所信;欣赏文化间的差异。可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文化、权利等是一切跨文化交往成功的基础。而跨文化旅游本身就是突破本文化的界限,实现与异质文化的深层交流与融合,从而拓展自身的内在文化心理空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在E时代的跨文化旅游活动中,虽然旅游主体始终带有其母体文化的深刻烙印,并遵循着既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指令,但是当旅游主体的任何一方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另一方或表现出文化优越感时,跨文化旅游冲突或矛盾就会产生,并将最终导致跨文化旅游交往的失败。而当跨文化旅游主体在语言和行为态度上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尊重、理解或欣赏,而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刻板印象和偏见时,跨文化旅游交往则会成为令人身心愉悦的文化经历和体验,甚而促进全球跨文化旅游的和谐与良性发展。因而,相互尊重、平等友善是E时代跨文化旅游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形式的唯我独尊、倚强凌弱的文化意识与行为都是与E时代的旅游本质相背离的。

4.3 进退有度: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理想的条件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对等的、互动的。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强势文化有意或无意地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施加于弱势文化,而弱势文化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屈从于强势文化的“威慑”。这种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交织的文化心理在跨文化旅游交往中直接导致旅游距离,如带有明显民族中心论的旅游主体会产生“蔑视距离”,而弱势文化的旅游主体会产生“回避距离”。他们或者固守本土文化而排斥、拒绝异质文化,亦或崇尚异质文化而蔑视、摒弃本土文化。但无论是哪一种极端化都会对旅游主体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和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并使其最终形成狭隘、保守的文化认同感。因而,在E时代,健康、和谐的跨文化旅游交际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旅游主体对旅游距离尺度的合理把握,既不能全盘肯定与吸收异质文化而导致本土文化的削弱或丧失,也不能全盘否定与拒绝异质文化而导致本土文化的固化与落后。由于E时代的跨文化旅游既是对异质文化的体验,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认识,因此在跨文化旅游交往中,旅游主体对异质文化接受多少,否定多少,接受什么,又否定什么,将直接决定跨文化旅游交往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4.4 互惠双赢:旅游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郭少棠曾指出,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来说不是第一需要或基本需要,而是通过旅游活动证实自己文化身份的第二需要或文化需要;而对于被旅游者来说则是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利益的第一需要。他进一步指出,这种需要错位导致了旅游者和被旅游者文化身份的不平衡,进而使跨文化旅游活动演变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依附。然而事实上,这种需求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正是实现E时代跨文化旅游互惠双赢的基础。E时代是国家、个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同样,在跨文化旅游中,旅游主体也在追求各自需求和利益的最大满足:旅游者追求身心的愉悦、知识的丰富、异域风情的体验;旅游服务者追求尽量满足游客需求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当地居民则追求与游客的文化互动以接触异质文化、增长见识。因此,在E时代跨文化旅游活动中,旅游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着眼于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又获得经济、文化或知识方面的最大利益,以实现互惠双赢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E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加强文明交流与对话,避免敌视与冲突,在求同存异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世界人民的一致愿望。而旅游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活动,对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世界旅游组织近年提出的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口号可看出,追求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是E时代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旅游与生物多样性”(2010年),“旅游: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08年),“旅游为妇女敞开大门”(2007年),“旅游使世界受益”(2006年),“旅游拉动就业”(2004年),“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和社会和谐的动力”(2003年)等等。因此,在E时代的跨文化旅游交往中,人们对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显示出更强的兴趣和更大的宽容;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民族种群的旅游主体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世界各国国家文化、形象和影响在跨文化旅游交往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世界各国文化互惠双赢的和谐局面。

5 结语

E时代是信息技术的高度网络化和经济、文化的高速全球化时代,也是文化涵化的不平衡性和文化心理的矛盾性相互交织的时代。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跨文化旅游在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传播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推进和谐世界建设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跨文化旅游在E时代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并呈现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特征。随着E时代的典型跨文化性和跨文化旅游的显著特征的清晰化,和而不同、相互尊重、进退有度、互惠双赢,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特性。充分认识E时代旅游的跨文化交际特性将使人们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跨文化旅游交往活动,从而极大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并推动跨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Miller,B.D. Cultural Anthropology[M].Boston:Allyn & Bacon,2002.

[3]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Mcintosh,R.W.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6.

[5]Reisinger,Y.& Tu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Lewin,K.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8]Walsh,J.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of Man[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73.

[9]田穗文,龙晓明.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7):3034.

[10]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