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解课改精神关注情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解课改精神关注情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由中外教育思想中对情感教育的论述谈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从深化课程改革的精神出发,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品质,让学习更趋活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

古人重视“顺导性情”。《吕氏春秋・诬徒》中讨论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影响,该文开篇便说“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唐文豪柳宗元用植树必须“顺木之天”的道理,阐述了他的“顺天致性”的教育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指出,各国课程改革方案特点之一是:“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欧美12国民意测验结果出人意料,调查在涉及“哪些教育目标最重要”一项,从12个国家的平均情况看,培养学生的自信在各项指标中支持率最高,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越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这值得广为关注。实际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则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中,也提到情感体验对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无论从学习的效果看,还是对学生未来的成长看,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把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客体。这种教育思想虽然已受到不少批判,但其影响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依然存在,忽视了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考虑,忽视了师生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中的情感力量。使学习流于机械、被动,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能沟通,形成了情感减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学双方的创造力。学生得不到更多关注,教学中丧失应有的情感互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为此必须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认识到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后。就必须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要让教师从研究学生开始,从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开始,去研发教材,开辟适应时代需要、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重视情感因素的良性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去关注、思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和情感交流,从教和学的对立走向合作,走向教与学之间共同存在的情感体验,在理解、信任、支持、鼓励中,彼此享受成功的喜悦和超越自我的欣喜。更重要的是体会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体会师生共同成长的人生过程。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同时,也是在关注自我,是对自我情感的再教育。是立足从自我出发去丰富教育教学,给予教育教学更多的人性化,教学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机械传递,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关注分数后面的人的成长。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过程也不只是单纯的给予,也可以收获人生中的丰富的情感经历。

人随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情感能从验中获得,体验要从实际教学中获得。不对教材资料的深刻了解和挖掘,是很难给学生有效的情感体验机会。好的老师常常会围绕情感生成的各种因素,去创设良好的情感体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材,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情感教育。从情感性质决定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的特点看,把握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判断,更正学生的错误评价;例如学生对困难的过高或过低的判断,对自我能力的错误评价,都会导致不良情感的产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产生影响。从情感的品质特性――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效能性来说,那些常常在人的记忆里留下深刻而牢固的印象,又常容易使人回想起来的,一定是曾经引起过强烈情感体验的事物。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情景交融、情境交融、情感参与、情知交融、情理交融、情趣交融,创造能引起强烈情感体验的场景和过程。把激情和创造带给学生,让学习更有活力。

柳斌讲过:“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本身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同时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会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才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情感特点、情感变化和情感细节,才会和学生有同理心,才会有准确的情感体验预设。从学生的根本出发,寻求终身学习的情感和动力,寻求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在塑造别人的同时改变自我,成就自我,快乐自我,完善自我。

朱小蔓教授在论述情感教育时指出:“中国进行情感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情感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的具体方法问题,而且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它首先是教育哲学问题。在当代进行情感教育,是把情感理解为一个包括情绪基调、情趣爱好、意愿、动机、态度、心向、体验、价值观等较为广泛的领域,而不仅仅指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情感。我们把情感教育既看成对完美教育理想的追求,又看作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的引导,即对人在情绪基调、情趣爱好、动机性向与态度方面进行引导,让人在伦理亲情、认识兴趣、合作愉快、创造冲动、审美体验、理想憧憬等方面一再地获得情感经验,以最终形成一种情感发展上有价值遵循和旨归的‘定势倾向’。”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2]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3]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4]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0

[5]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 3